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记西藏第一个水文站昌都水文站:三江见证他们的

2014-03-13 12:4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三江见证他们的历程——记西藏第一个水文站昌都水文站

 

    9月22日,中秋节。昌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院内葱绿的草坪上支起了大大的帐篷,里面摆满了丰盛的瓜果、酒水和牛肉,昌都几代水文工作者围坐在一起共度佳节,欢快的笑声不时在大院内回荡。

    1952年9月,昌都水文站由原西康省人民政府水利局在昌都澜沧江畔建立,属二等水文站,监测扎曲断面和昂曲断面的水位,开始了西藏水文科学观测的历史。1955年7月,西藏工委将该站划归西藏工委财政部拉萨一等水文站领导,1980年经西藏自治区水电厅批准成立昌都中心水文站,1981年9月更名为昌都水文分站,1989年1月正式定名为昌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

    历经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昌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已由1952年的两个监测断面发展至目前包括昌都水文站、嘉玉桥水文站、扎曲水文站、类乌齐水文站、烟多水文站、洛隆水文站在内的6个国家基本水文站,以及昌都水环境检测分中心,职工也由最初的7、8人扩充到现在的32人,所开展的项目也由原来单一的水量监测扩展到今天的地形测量、水文分析计算、水质监测、水环境保护等,为昌都地区的水利水电、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资源保护等工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水文工作是一种间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不会产生直接作用,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们是干啥的,但无论修桥盖房,还是兴建水库电站,都离不开我们提供的水文资料。”在场资历最老的水文站员工加永多吉说。

    加永多吉今年57岁,1972年到昌都水文站工作。谈起水文站近几十年的发展,加永多吉记忆非常深刻。他说,当年工作人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坐着木船到江心,然后趴在船舷上,将测量仪器伸入河底进行水量监测。尽管专门从四川聘请了船工,还是发生过翻船事故,所幸没造成人员伤亡。“那时候也是年轻胆子大,要换成是今天,说什么我也不会坐船过去了。”临近退休的加永多吉一直感叹当年自己“运气好”,才能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改革开放后,昌都水文工作的设备、设施和工作环境也随同时代的进步而改善。80年代初,国家投资16万元为昌都水文站兴建了水文缆道(一种横跨河流上空,在岸上操作的索道系统),随后又从半自动监测发展到现在的电脑全自动监测,可以自动记录断面每一分钟的流量和水位高低,大家再也不用冒险去“江心游”了。

    对于1991年参加工作的罗小和队长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水文工作者生活环境的改善。他参加工作后住了好几年的8平方米的土坯房,除了一张床啥都摆不下。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大队院内先后修建了三批职工住房,现在即使刚参加工作的单身汉,也能分到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如今,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的主要工作是为昌都金河电站提供水文数据,并将每天的各断面水文数据上报自治区水利局和国家防总,同时为昌都重点工程建设和预防突发灾害提供决策依据。金河电站截流时,他们提供的洪水预报误差只有3厘米,确保了电站截流成功;去年,卡若区通夏村和边坝县加贡乡先后发生局部暴雨形成的山洪及冰山崩塌等自然灾害,水文站员工第一时间赶到,为防灾减灾提供了详尽的科学资料。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西藏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当下,水质监测、水环境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水环境保护等工作,已经成为昌都快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罗小和当年觉得这份工作很枯燥、沉闷,没有价值和前途,一度产生了离开的念头。然而经过岁月的积淀,他逐渐认识到水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愈发热爱纵横在藏东大地的条条江河。有人说,你们成天就在这看河,不知道有啥好看的,跟呆子一样,他淡然地笑道:“我们自己心里十分清楚,昌都每一步发展的背后都有我们的努力。我已经实现了一个水文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温凯 米玛 涂显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