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15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三江大地换新颜
——七地市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昌都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藏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经济强区、筑牢稳定铜墙铁壁,奋力建设和谐富裕新昌都的关键时期。
回眸十年来不平凡的征程,昌都地区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追赶跨越的步伐铿锵有力,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昌都巍然屹立在西藏东部。
经济发展有新跃升
数字是抽象枯燥的,却折射出十年来昌都取得的辉煌成就: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2.3亿元增至2011年的75.4亿元,年均增长1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441元增至4332元,年均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0.58亿元增至3.54亿元,年均增长20.69%;固定资产投资从15.14亿元增至62亿元……
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2011年实现农牧业总产值25.68亿元,是2002年的近两倍;农作物播种面积80.17万亩,粮、肉、奶总产量分别达17.5万吨、8.3万吨、8.1万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以来,累计建成农牧民安居房67814户,完成1131个村(居)组织活动场所和126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全面实施“八到农家”工程,完成2170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1万人、280万头(只、匹)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用电人口6.55万人,新建农村沼气31765户,建制村通电话率达58%,乡镇通邮率达95%,行政村通邮率达80%。
重点项目顺利实施。2001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亿元,年均增长21.3%。全地区公路里程达11136公里,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5%;农牧区电力人口覆盖率达54.12%;村通讯综合覆盖率达到42%。
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积极创建“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江”干支流规划建设电站45个,总装机3633万千瓦,果多水电站开工建设,苏洼龙、叶巴滩、拉洼等电站前期工作顺利。努力创建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铅锌矿、铁矿石等开发正有序推进,玉龙铜矿二期工程启动。着力创建藏东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蔬菜基地、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民生保障有新气象
“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改善行动,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老百姓身上,让72万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许成仓的话掷地有声。
十年来,昌都地区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帮助1.5万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累计培训各类求职人员229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2年的6.8%降至2.97%,累计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近34万人次。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62人,比2002年高出3189人。
2007年,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011年顺利通过国检,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卫生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改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达100%,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健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城镇低保、农村重点保障对象、特殊保障对象、一般保障对象的年保障标准。2011年末,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1.8万人。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投入环保建设资金7.9亿元,完成天然林保护5385亩,荒山荒地造林27.7万亩,封山育林213万亩,对15183名农牧民进行搬迁,森林覆盖率达34.18%,各类自然保护区共有38个,面积达81.38万公顷。
今年,昌都地区筹集整合资金54.6亿元,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220个项目涵盖水、电、路、气、讯、广播电视、村容整治等领域。
维护稳定有新局面
按照区党委“三不出”的要求,昌都地区全面落实维稳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稳定风险评估、利益共享协调等一系列长效机制。
扎实推进干部驻寺常态化和“六建”、“六个一”、“九有”工作;严格做到“三个不增加”。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双模双建”活动,深入实施严打整治、“排雷除根”行动,挖根基、除毒瘤、摧组织。坚持外调内查,兼顾“东、西”回流,管控重点人员。积极推进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建成150个便民警务站,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同时,昌都地区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突出解决私搭乱建,旧城改造,虫草、草场、矿产资源开发纠纷,将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纵观昌都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明显的十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十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昌都同全区一道总体上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昌都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打造藏东经济强区 筑牢稳定铜墙铁壁
——访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许成仓
“昌都工作会议是在昌都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昌都发展稳定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昌都迎来了跨越追赶的春天。”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许成仓的兴奋喜悦代表了全地区72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心情。
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加快推进昌都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41条意见措施支持力度大、政策含金量高,“十二五”安排的建设项目就达212个,826亿元的投资总额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全区的总量,在财税金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许成仓表示,一定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昌都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抓好抓实,真正把会议精神学习好、理解透,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把区党委的关怀化作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谈到如何推进昌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许成仓认为,要紧紧围绕“强工重镇、带动两翼、东西发展、创建基地”的发展战略,从六个方面实施突破。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昌都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强力推进交通建设,尽快建成能源支撑,切实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通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
产业不发达是昌都落后的根源之一,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特色农牧业、优势矿产业、水能水电业和精品旅游业,力争到2015年工业产值达7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以上。
民生连着民心,必须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城乡就业,着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强教育和科技工作,加快卫生保障能力建设,着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
要解放思想,扩大与区内外的开放开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藏东商贸物流中心。
要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努力促进长治久安,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要进一步强化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切实防范和严厉打击渗透破坏活动,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寺庙管理,加强维稳力量建设,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努力增进社会和谐。
许成仓满怀信心地说:“只要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拼搏奋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更加坚强有力的举措,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以上,到2020年实现与全区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建设长江上游的“绿色长城”
“以前根本看不到这么茂密的林子,很多山坡被‘剃光了头’。现在村民拿着工资护林,不砍树也能致富,林子比以前更密更绿了。”芒康县莽岭乡莽岭村护林员仁青曲扎说,他每天一大早就走在巡山护林路上,看护这些茁壮成长的树木是他的任务。
过去砍树,现在护林。这不仅映衬出当地群众命运的大转变,更是昌都实施天保工程后发展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2000年5月6日,西藏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江达、贡觉、芒康实施以来,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5亿元,经过13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天保一期各项建设任务,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为管护好森林资源,昌都全面实施封山管护,设立森林资源管护卡站84个,配备2715名农牧民管护人员,对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按照远山设卡、近山划分责任区的管护模式进行有效管护,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303万立方米。同时,各县层层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采取“定范围、定面积、定责任、定期限、定报酬、定奖惩”的办法,把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头地块,工程区13年来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自工程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彻底取消商品材生产计划以来,昌都地区通过实施严格管护森林资源、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模拟飞播造林等措施,使森林面积增加33万亩,蓄积增加46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7%提高到39.4%。工程区森林面积的增加,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干旱、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丰富。
“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由过去的300多只增加到1000多只,藏马鸡、盘羊等保护动物数量也明显增多,泥石流、洪水基本上没发生过。”昌都地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夏天欣喜地说。
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本着有利于改善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昌都地区结合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小城镇建设,按照“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环境下的15183名农牧民进行生态搬迁,群众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并通过参与森林管护、生态搬迁安置、造林等累计增收2亿多元。江达、贡觉、芒康3个县由传统单一的“木头财政”向生态旅游业、林下资源采集加工业、文化产业等综合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财政收入比停伐前年均增加4倍。
在成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的基础上,2011年,国家又投入12亿元,大力实施天保二期工程,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提升发展能力,争取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由39.4%提高到40.1%,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那山那路不再遥远
——党的十六大以来昌都交通运输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昌都地区大力实施交通先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交通运输条件日臻改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交通运输事业实现历史性飞跃。
数字印证交通巨变,截至2011年底,全地区公路实现黑色化1825公里,7个县通柏油路;134个乡镇和893个建制村实现公路通达,通达率达78.2%;34个乡镇和115个建制村实现通沥青路,通畅率分别达34.6%和10.07%。
十年间,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02年的5406公里提高到11136公里;等级公路里程从1528公里提高到8519公里,翻了5.6倍;客运网点从只有1个县级客运站发展到拥有1个地区级客运站、10个县级客运站、16个客运停靠点。
同时,昌都开通了昌都到成都、重庆、云南香格里拉和青海囊谦等6条省际客运班线及8条地际客运班线,开通了到11个县、50个乡镇及通往周边地县和部分乡镇的客运班线,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型客车、高中档车型齐全的客运运输格局。
交通网络也从地上向天上发展,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步建立。2007年以来,国家投资2.79亿元再次对邦达机场进行改扩建,并增设了RNP精密导航系统,航班数量增至每周11班,正点率也大大提高。
乡村公路修到了农牧民的家门口,许多当地特色农牧业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跟着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走四方”,增加了农牧民的现金收入,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年间,干线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度增加、路况好转,县乡公路从无到有、成倍增长,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空前,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
昌都地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泽仁俊美表示,最近召开的昌都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公路畅通和国道黑色化工程,2015年前全面完成通县油路建设,乡镇通畅率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建制村通公路,加快推进川藏、滇藏铁路建设,推进邦达机场改造和机场专线公路建设,增加航班航线,有效提高运力,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必将为藏东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