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丁青县以“六个结合”扎实推进新农村
2014-03-13 10:5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丁青县在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二十字方针为总要,结合自治区“八个基本解决”和昌都地区“六到位”要求,结合该县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注重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突出安居与乐业,突出非农产业转化与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六个结合”,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充满生机与活力。
——安居工程建设与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
丁青县在2007年安居工程建设中,组织了深入调研,认真倾听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意见,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先后制定出台了《丁青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并配套多条惠农政策,采取“政府扶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通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1225户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与此同时,丁青县十分重视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做到农牧民安居工程与基层政权建设同步进行。该县结合“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两委”班子工作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村文化室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阵地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在新建的村委会活动场开办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法制讲座、文艺演出、收看电视、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等活动,基层组织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带领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安居乐业与建立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相结合
丁青县在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丰富安居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时代脉搏和群众呼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突破口,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增收方式的转变上作大文章。一是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把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相结合,扶持农牧民群众创办了色扎乡农牧民花岗岩加工厂,丁青镇农牧民砖瓦厂、石灰厂、砂石厂、塑钢加工点、木材加工点等多家私营企业。引进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强了对象牙玉、铝锌矿、铬矿、铁矿等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并就地就近安排贫困群众到企业中打工,全年共有1400多人次通过打工增加收入316万元;二是依托药材资源,鼓励群众合理有序采挖虫草等贵重中药材,并通过举办艺术节,为虫草、民族手工业、土特产品的交易搭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仅虫草采集一项群众收入就达到1.17亿元;三是依托农牧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群众收入增长较快的机遇,在条件较好的几个乡镇开展了“七个基地”建设,狠抓了尺牍镇民族手工业基地、色扎乡农畜产品流通基地、丁青镇种植业、养殖业基地、协雄乡、沙贡乡、觉恩乡、桑多乡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多方筹集资金120万元建设了25个节能温室,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使256人受益,项目区农牧民人均增加现金收入1000元以上,对农牧民增加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安居工程建设,鼓励群众就近迁入小城镇创业,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五是大力发展城效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争取国家投入162.3万元在丁青镇和布塔乡实施了牦牛育肥基地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丁青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填补了全县畜禽产品市场的空缺,项目区内200户农牧民投入到畜禽养殖之中,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六是加大解放思想宣传,鼓励群众“少喝酒、建新房、购电器、思发展”,更新乐业观念,全年农牧民群众投入安居工程和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达到9349.8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同比增长26%,建立农牧民的增收长效机制成效显著。
——安居工程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丁青县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的重要历史机遇和连接那曲昌都的区位优势,坚持不断创新,把农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安居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规划,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小城镇配套设施和城镇增容工作。截止2007年底,丁青县“317”国道沿线7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其经济辐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牧民群众通过利用自家的门面开茶馆、办商店、招待所、出租房屋等多种渠道,既增加了收入又拓宽了就业渠道。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全年仅此一项群众增收就达380余万元,城镇建设和城镇经济繁荣发展。
——安居工程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丁青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安居工程建设与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广使用替代材料,为新农村建设出新招,使新农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二是认真规划,建好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为安居添亮点。按照“宜集则集、宜散则散”的方针,在各乡镇都适度推广了集中连片建房,并加大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种花种树美化环境,为安居添色彩。该县引进经济苗木和速生苗木2万余株,分发给安居户在房前屋后种植,农牧民居住环境得到美化和亮化。四是开展一系列群众性创建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添内容。通过开展“文明乡村”、“和谐小区”、“平安乡镇”、“文明户”、“五好家庭”、“乡镇沿线无假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创建活动,使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处处有新村”“新村有新貌”的良好局面,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发展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丁青县把发展教育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教育发展,注重培育新型农牧民,把发展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把“普九”攻坚和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建立健全“普九”工作领导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分片包乡制度、县(中、区)直各单位对口援教制度,举全县之力狠抓教育工作。该县投入459万元投入到11个教学点和“普九”查漏补缺项目建设中,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基础教育的硬件环境,提高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2007年该县“普九”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该县认真探索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育与农牧民生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筹集资金在各级学校中开设了劳动技术课,并相继开办了绘画和藏医、文艺等职教班,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各级学校为平台,广泛开展了农作物种植、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建筑、服务业从业技巧等方面的技能以及文化、法律知识培训等14班次,培养造就了一批农牧民群众2500人次,为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劳动者,提高了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与农牧区综合发展相结合
丁青县争取国家投资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通水、通电等村村通工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广大农牧民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通过集资和义务投劳等方式开展交通及水电建设。形成了政府投入建设与农牧民群众集资投入建设相辅相成的局面,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