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09:19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德吉老阿妈是昌都人,出生在旧西藏一个农奴家里,从小就给农奴主放牛放羊,过的却是牛马不如的生活。13岁那年,她实在无法忍受农奴主的折磨,借口去拉萨朝拜从农奴主家逃出,从昌都一路乞讨来到了工布江达县。但是在农奴制度统治下的旧西藏,天下农奴主都是一样的残暴。在工布江达县,她依然给农奴主当奴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悲惨生活。西藏和平解放后,德吉在工布江达县金达镇的桑生村安了家,分到了牲畜和土地,过上了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的新生活。德吉老阿妈对记者讲,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桑生村20多户人家的住房虽然修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改变不了低矮阴暗、人畜混居的情况,加上水质不好,全村大多数人都患上了大骨节病,有的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甚至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桑生村人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自治区、地区、县里的领导多次来到桑生村了解情况,表示一定要让村民们彻底摆脱大骨节病的折磨,过上好日子。(2004年,在各级政府、领导和援藏干部的关心和帮助下,桑生村的21户人家全部从山沟里搬到了318国道旁的安居工程新村,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还用上了电,装起了电话,看上了电视,听到了党的声音。德吉老阿妈对记者说:“现在一出村就是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村民们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大家都不用再为子孙后代会患大骨节病担心了。”德吉老阿妈说:“为了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感谢福建省泉州市的援助,村民已经把过去的桑生村改名为现在的新生村。”
“农牧民之苦亦是党委、政府之苦,亦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之苦。”如今已住上新房,过上幸福生活的工布江达县扎布村的群众,永远也忘不了2004年的那个夏天:几天的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严重威胁着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40多户人家200多人被迫住进了救灾帐篷。灾情发生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领导立即深入灾区,察看灾情,解决群众受灾后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组织群众抢险救灾,恢复生产。为了使扎布村群众真正摆脱年年被山洪、泥石流威胁的困境,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根据扎布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决定对扎布村实行整体搬迁。对此,地、县两级领导多次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现场,实地勘查,重新选址,根据群众意愿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在自治区、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三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努力下,在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的大力帮助下,通过干部职工和灾区群众的共同参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漂亮的扎布新村就像神话一样崛起在尼洋河畔。扎布村群众彻底告别了帐篷,搬进了崭新、漂亮的住房。
“受过冰冻的人,才知道太阳的炽烈;受过苦难的人,最懂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扎布新村的老人们提起现在的居住条件,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是从旧西藏走过来的人,饱尝旧西藏生活的苦难,挨过领主的皮鞭。在新西藏,共产党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我们,带领我们走上幸福路。共产党是我们的大救星,社会主义社会才是我们幸福美好的乐园。”扎布新村的年青人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买上了高档生活用品,而且还有很多挣钱的活干,大家对建设小康社会都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几天的采访,记者在工布江达县各个新村,除了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家带小孩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几乎找不到一个青壮年。记者问那些老人:“村里的年青人都到哪儿去了?”老人们告诉记者:“托共产党的福,现在日子好了,有新房住了,吃不愁,穿不愁,现在该上学的孩子都上学去了,小青年有的跑运输,有的外出务工挣钱,成天都在外面忙着干自己的活。”由此,记者感到: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提出的“西藏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认可和参与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农牧民吃饱住好,还要让大家有活干、有钱挣,让大家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在温饱的基础上更加宽裕,在安居的基础上更加乐业,在幸福的基础上更有信心”,已似春风化雨,在工布江达县广大农村牧区开花结果。安居梦圆、乐业路宽,新农村建设在我区的伟大实践,必将会给更多的农牧民带来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