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17:15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
|||
本报记者 闫党恩 2013年8月,重庆市9名援藏干部赴类乌齐县开展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3年来,重庆援藏工作队大力实施“七大扶贫”战略,把引领农牧民脱贫增收致富,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援助资金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投入各类资金1.087亿元,实施各类援藏扶贫项目超过20个,帮助970户3939人脱贫,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年前的5908元增加到去年的8613元,增加了2705元,用爱心和责任为当地农牧民谱写了一曲脱贫的希望之歌。 实施“项目扶贫”。积极落实计划内、外援藏资金1.087亿元,组织实施了十大援藏项目,努力把每一个援藏项目都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精品工程。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援藏扶贫项目专题会议数十次,修改完善援藏项目规划8个,充分发挥援藏资金的整合效应与带动作用。加强援藏项目的管理,投入并建设县城重庆广场、新农村建设项目、重庆援藏医疗门诊大楼、类乌齐镇第二中心小学重庆教学楼、伊日乡索堆民俗文化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中心供氧系统等十大援藏项目,目前,工程项目主体已全部完工,有的已经投入使用,惠及当地农牧民3万多人。 实施“对口扶贫”。高度重视计划外资金、项目的争取,积极主动向第七批对口援藏的单位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壁山区、长寿区、奉节县、武隆县及相关市级部门单位衔接汇报援藏工作,共落实计划外资金3600余万元,主要投向全县民生支出,如县医院中心制氧供氧系统、县卫生服务中心设备、县医院手术室等,让全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协调35批次内地代表团到类乌齐考察指导支持援藏工作,进一步加强沟通了解,深化了藏汉友谊,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与交融。 实施“造血扶贫”。为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变“输血援藏”为“造血援藏”,引进内地一家大型企业落户昌都经开区,以此实现类乌齐县与昌都市经开区的税收分成,增加全县的财政收入。帮助成立类乌齐县投融资公司,盘活全县存量资产,解决全县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提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运作思路,形成“融资—建设—收益—还贷”的良性循环体系。组织完成渝洽会西藏类乌齐县专场推荐会,组织开展了“重庆企业家西藏行”活动,组织重庆中钢集团等10多家企业到昌都考察,进行经贸洽谈。 实施“智力扶贫”。紧紧围绕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实施培训项目,紧紧围绕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开展具有特色的示范项目,最大限度地保证援藏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高度重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积极牵线搭桥,从内地募集爱心资金与物资,为县小学、尚卡乡小学等解决价值10余万元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学习用品。每年春节赴重庆西藏中学看望慰问类乌齐籍的学子。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赴对口援助的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培训类乌齐县干部130人。组织援藏干部开展“业务讲堂”活动,对本地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开展智力培训活动10余次,邀请10名专家学者参与专题讲座或业务指导。 实施“爱心扶贫”。在做好援藏工作的同时,援藏工作队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深深融入藏族人民群众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通过捐资慰问等形式,把援藏干部的一片赤诚奉献给藏族同胞。采取“结穷亲、对口帮扶”形式帮扶困难群众20户,经常开展“走基层、察民情、解民忧、送温暖”活动,给予脱贫致富的建议与资金物资帮扶,并形成了亲人般的感情。类乌齐县的援藏工作队领队袁国圣从工资中拿出3万多元,资助了6名优秀贫困家庭学生。3年共协调资金160余万元,看望慰问全县2800余户五保户、低保户。 实施“医疗扶贫”。除了大力改善县医疗硬件条件外,援藏工作队的援藏医生通过“医疗扶贫”,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援藏工作队组织了由援藏医生邱道平、杨义琴以及短期援藏医生组成的援藏医疗队,逐一到全县11个乡(镇)及两个居委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免费义诊和免费送药活动,共检查义诊2000多人次,免费送药物价值近30万元。积极帮助县人民医院培养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扩大医院规模、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实施“社会扶贫”。援藏工作队不断创新援藏理念,拓宽援助渠道,运用融资理论,引入社会资金,开展慈善援藏。为帮助更多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发动社会爱心人士进行慈善捐赠,传递社会爱的正能量,重庆“一心筑梦”基金、重庆重开电气有限公司、重庆爱伦爱心亭管理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学及社会爱心人士等先后向类乌齐县偏远教学点和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共计70余万元,全县200余名贫困学生因此获得资助,圆了上学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