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07:53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本网消息 (通讯员 郑晓强 陈娜 记者 陈志强)在昌都市卡若区沙贡乡多伏卡若香猪养殖基地里,猪崽一天比一天多,44岁的湖南人林龙笑容满面。
林龙是西藏长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今年6月,他和伙伴从湖南来到昌都,开始承包运营多伏卡若香猪养殖基地。
“短短5个月时间,通过养殖技术的变革,基地产仔率由原来每胎平均5头提升到7头,存栏量提升到6800余头,种猪850余头。预计明年2月以后每月可出栏卡若香猪1500头以上。”林龙说。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伏卡若香猪养殖基地的生猪存栏量只有2000多头,产量一直上不去。
刚接手基地时,看到公猪、母猪采用混养方式,林龙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任由公猪、母猪自然交配,不仅配种时间不准确,还影响了母猪的受孕率、产仔率。”具备生猪养殖经验的林龙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卡若香猪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卡若香猪作为昌都市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关注的焦点。为此,援藏工作队牵头成立了昌都市卡若香猪产业援藏“小组团”,帮助林龙出谋划策。
经过与“小组团”的商量,林龙着手开展保种选育工作,筛选出产仔率高、瘦肉率高、料肉比低、体型匀称的种猪,将公猪、母猪分圈饲养,定期查情配种,对后代进行多次选育,使其性状良好且品种稳定,还定期组织技术服务团队、养殖专家等,到基地及时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问题,传授养殖技能和经验。
标准化养殖卓有成效,基地的生猪存栏量从2000头提高到6800头。存栏量提高了,怎样卖出去又成为摆在林龙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此,林龙陆续在昌都市区设立了5个营业点。“目前日平均销售约10头,一个月下来约300头。”林龙说,“本地市场只能消化小部分,卡若香猪迫切需要走出去。”
虽然卡若香猪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脂肪低,又香又鲜口感好,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在当地的销量不错,但要进一步提高销量,卡若香猪必须“走出去”。
在昌都市卡若香猪产业援藏“小组团”的帮助下,9月初,经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昌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榆牵线,从重庆市拉来了合计30头卡若香猪的订单,销售额10多万元。
“卡若香猪有望借此打开重庆市场。”林龙说,重庆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大力宣传,让卡若香猪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重庆已有一批意向客户,预计每个月300头以上卡若香猪白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后的剩余部分)。
11月,从福建省援藏工作队传来好消息:厦门、福州、泉州的客户也希望订购卡若香猪。
“目前,我们正在与福建新华都集团洽谈合作事宜,卡若香猪有望进驻新华都连锁超市。”李龙说。
规模养殖,不光是养和卖,还涉及屠宰、物流、精深加工等环节。
今年8月1日,基地销售出去的53头生猪被昌都的客户“无情”地拒收了。“你们看看,猪头、猪蹄、猪背都还有那么多毛!”这是客户的拒收理由,也让林龙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9月初,养殖基地获得一个来自重庆的30头卡若香猪白条的订单。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车,林龙团队只好将白条放在装满冰块的泡沫箱里,用普通货车运往重庆。而这样的运输方式,只适合小批量运输,更不用说从昌都运到福建了。
“超市里的精品肉,分成排骨、里脊、蹄髈等品种,比生猪的市场价值高许多,一些猪肉制成品也能进一步提高卡若香猪的附加值。”林龙说。
几个月的经历,让林龙下定决心解决专用屠宰设备、排酸室、冷藏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缺乏的问题。
如何解决卡若香猪产业的配套短板问题?福建省援藏干部、昌都市国资委副主任郭永兴给林龙出了个好主意。
郭永兴告诉林龙,昌都市属国有企业邦达工贸有限公司旗下有一块场地,原属昌都肉联厂,现有3条屠宰线,配有排酸室、冷藏库等。但除了冷藏库有少量物品储存外,其余部分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这个消息让林龙喜出望外。
经过协调沟通,林龙的公司将租用邦达工贸有限公司的场地并对屠宰线等进行改进,同时与对口援昌省(市)中具有丰富食品加工经验的企业合作,打通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眼下,西藏长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积极谋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卡若香猪会端上更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