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9 11:36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见到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警官索朗次旦时,他刚结束了近半个月的边境一线工作,身上还穿着布满泥土的作训服。采访中,他骄傲地告诉记者:“我是十八军战士和农奴的后代。”
原来,索朗次旦的奶奶卓玛老人,民主改革前曾是一名农奴;他的爷爷十六岁就参加解放军,当年跟随十八军进藏。
索朗次旦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在拉萨市堆龙德庆的部队大院里。他每天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捧着奶奶刚打出的酥油茶,听着部队虎虎生威的号声,等穿着“国防绿”的爷爷回来给他讲十八军进藏的故事。
“爷爷最难忘的便是十八军进藏,他总是对我说起当年穿着单衣过雪山、扛着迫击炮创造行军记录的经历,虽然异常艰苦,但此后的民主改革,亲眼见证藏族同胞翻身解放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吃的苦不算啥。”索朗次旦说。
在索朗次旦的记忆里,每当奶奶回忆起旧西藏的生活时总是充满了忧伤,她五岁就去给领主家带孩子、放牛,经常忍饥挨饿;而说起民主改革后,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她成为西藏第一批女司法干部时,脸上又“写”满了光荣。
从小听着爷爷奶奶讲述新旧西藏的不同故事,索朗次旦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2005年夏天,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了“武警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便开始了他的“橄榄绿”生活。
2009年毕业后,索朗次旦进入了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训练基地工作。虽然离他心中理想的岗位——边境一线有一定距离,但索朗次旦很快在这个被称之为“战斗力孵化器”的地方干出了成绩。2010年初,训练基地又把他分配到基地爱民固边办公室工作。面对事无巨细的群众工作,面对离“手握钢枪保边防”的梦想越来越远,索朗次旦心里泛起了涟漪。
这一切都逃不过奶奶的眼睛。“孩子,作为军人就应该战胜困难,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一语点醒了梦中人。
回到单位后,从组织“警营开放日”到为驻地孤寡老人建立帮扶档案,索朗次旦在爱民固边的各项工作中都尽职尽责。2012年年底,索朗次旦主动请缨,成为自治区第二批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村工作队队员,任自治区驻康马县涅如麦乡都督村工作队副队长。
都督村是个贫困的边境村,村民们生活比较困难。进驻后,索朗次旦和队友们便开始带领村民整改村容村貌,帮助解决保耕保收经费难题。为协调落实“兴边富民”项目,他和队友们坐着拖拉机、马车,不知道往县里、乡里跑了多少次;为给村“两委”干部上一堂党课,他夜晚点着羊油灯钻研党务知识……
“给群众把好事办实了,群众才能真心拥护党和人民军队,边境才能安宁,边防才能巩固。”索朗次旦说。一年驻村下来,他瘦了近20斤,脸又黑又红。驻村结束时,他把自己驻村的近两万元补助留给了村里。
离开驻村点的那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穿着节日的盛装、捧着洁白的哈达,欢送这些真心实意帮助群众的子弟兵。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索朗次旦说:“乡亲们的盛情是一种激励,以后在工作中更应加倍努力,这是我对爷爷奶奶的承诺,我要做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通讯员 许超 记者 廖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