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 10:2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昌都的藏香企业负责人赴闽交流考察。
唐卡画师在交流唐卡漆画创作技巧。
洛隆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援藏医生在救治患者。
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组织昌都基层妇女赴闽学习交流。
工人们在挑选野生山核桃油的原料。
山海交响,美美与共。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福建省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西藏各项建设,用力把“中国梦”写在大地上,用心把“一家亲”写在群众的日子里,用情把“手足情”写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坎里,实实在在提升各族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按照中央部署,从2016年7月起,福建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从林芝市调整到昌都市。截至目前,福建省共选派10批653人次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实施援藏项目1118个,为建设好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新贡献。2500多个日日夜夜,福建援藏干部带着各部门单位的援助资源和发展经验,接续奋斗在雪域高原,留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唱响了中华大地一家亲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福建省着眼加大两地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立足闽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浸润工程,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一项项福建经验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其中,“唐卡漆画”这一全新艺术形式的出现,正是基于闽昌两地厚重历史文化深度交融的璀璨结晶。
非遗项目跨界融合推动闽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阳光透过窗户映照在木板上,布满刻痕和点漆的木桌上,工具、颜料碟一字排开,工作室内,10余名学员或坐或俯身在木桌前,静心细致地描绘着充满艺术情感的画作……这里是位于昌都经开区康巴文化产业园的唐卡漆画培训基地。
在唐卡漆画培训基地一楼展厅,摆放着一幅幅制作精美的唐卡漆画;二楼工作室,学员们正专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唐卡漆画讲究‘指尖’功夫,一幅唐卡漆画要经历多道繁杂工序,最简单的一幅作品也要耗费近两个月才能完成,我这幅作品耗时较长,目前正在上色。”不待记者再次询问,学员其美平措便全神贯注到了创作中。
“昌都唐卡,指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西藏文化的奇葩;福建漆画,则是依附于漆器工艺美术脱胎成为纯艺术的架上绘画形式,极具东方神韵。大漆艺术在我国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唐卡在西藏也传承了1500多年。如果将漆画与唐卡结合起来,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为此闽昌两地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融合之路。”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文旅局副局长李聆娓娓道来唐卡漆画的诞生记。
“2018年,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昌都选派了本地优秀唐卡画师来闽参加农民漆画高研班学习,两地艺术家首次尝试将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到一起,创作出了‘唐卡漆画’,这是两种艺术穿越千年的跨界碰撞,也是闽昌情谊的真切表现。”李聆说。
当时,有几名符合条件的藏族青年唐卡画师报名,但因各种原因,最后只有仁青郎加一人前往福建。出身唐卡世家的仁青郎加7岁开始学习传统唐卡。2018年,年仅19岁的他只身一人从昌都来到厦门,克服了生活不适、大漆过敏等重重困难。
“漆画的创作材料是天然大漆,过敏是我当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因为过敏,我的双手肿得无法弯曲,脸也肿得通红,跟家里视频通话都不敢露出来,怕他们担心。”因为热爱、因为想要创新,仁青郎加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创作出第一幅唐卡漆画作品《指小路尊者》,让漆艺与唐卡两个非遗项目在福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界融合。
“创新是为了丰富唐卡艺术本身,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唐卡。”为增强昌都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增收,2018年,福建援藏牵头开办“闽藏漆画技艺培训班”,仁青郎加担任助教,协助来自福建的漆画老师开展教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卡漆画的名声越来越响,第二届培训班便吸引了近40名专业唐卡画师,仁青郎加也由助教正式当上老师。“很多人说我是唐卡漆画‘第一人’,我也很庆幸自己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仁青郎加腼腆地说道。
立足文化底蕴让农牧民吃上“文化饭”走上致富路
实践出真知。福建用多年实践证明,农民漆画可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走艺术扶贫之路。这种精准扶贫模式,让农民通过绘画改变了生活方式,创造出了更多收入。而在昌都,唐卡画师是由基层农牧民组成,唐卡是农牧民收入重要来源,2018年,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将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模式推广到昌都,不仅加强了民族文化交流,还借助艺术赋能,让当地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有效推进当地乡村振兴。
福建省援藏工作队争取各类财政资金合计210余万元,改造提升唐卡漆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培训室、展厅和工作室。同时投入550余万元,从福建抽调技术骨干和专家10人(次),组建唐卡漆画艺术小组团,举办10余期“唐卡漆画”培训班,从区外聘请老师学者15人(次)赴昌都教学培训了200多名学员,培养了唐卡漆画复合型人才160余名,创作作品达300余幅。经过多年努力,唐卡和漆画,这两种相隔遥远、穿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跨界碰撞和生命重塑,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目前,昌都市有4家唐卡漆画工作室、1家唐卡漆画培训基地,从事唐卡漆画的绘画技师达到100余人,解决就业人数达7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余元。”看着学员们慢慢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唐卡漆画,李聆很欣慰。
“我正在着手筹备成立唐卡漆画协会,助力更多青年画师创办自己的唐卡漆画工作室,让更多人看到唐卡漆画。”仁青郎加对未来充满期待。
打响唐卡漆画品牌推动昌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唐卡漆画”这一品牌已初步展现出其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作用,为闽昌艺术合作模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唐卡漆画作品被推荐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乡野漆彩——中国农民漆画巡展”日本东京站展览,多次亮相上海“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成为关注焦点。央视新闻频道《收获的2019·脱贫攻坚看成效》专题报道唐卡漆画;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福建日报、西藏日报、福建东南网、东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相继深入报道有关工作经验和做法……
唐卡与漆画的融合创新,促进了闽昌两地优秀传统手工融合和优势文化产业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闽昌唐卡漆画”文化品牌,有效推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未来,我们将积极搭建平台,统筹多种资源,持续推动唐卡漆画产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打造唐卡漆画品牌和知名度,同时在唐卡漆画的市场推广上着重发力。逐步做大做强唐卡漆画文化产业,让昌都农牧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李聆说。(记者 次吉 央金卓玛娄梦琳 蒋翠莲)(图由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