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11:3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近期,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记者了解到,此次我区昌都市类乌齐县滨达乡(牦牛)、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青稞)、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茶叶)、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藏猪)、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牦牛)等5个乡镇成功入选名单。
工布江达县巴河镇
走藏猪养殖高质量发展之路
藏猪又名“藏香猪”“人参猪”,是西藏古老畜种资源的优秀代表。林芝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林下资源极其丰富,有松茸、青冈菌、人参果等,为藏猪养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近年来,林芝市紧盯藏猪养殖这条路子,大力发展现代藏猪产业,打造富民高原特色农牧产业,让林芝市农牧民群众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工布江达县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藏猪保护区,也是藏猪最集中的养殖区,荣获“中国藏猪之乡”称号。立足藏猪这一优势主导产业,工布江达县于2018年开始规划建设藏猪产业园,推动藏猪产业加快发展。
工布江达县巴河镇地处自治区级工布自然保护区内,位于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东面,是前往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的必经地和318国道沿线的重要集镇,林拉高等级公路在巴河镇设有出入口,交通便利。2015年2月,巴河镇被列为林芝市重点建设的四个自治区级特色小城镇之一;2019年7月,成功申报创建农业产业强镇,落实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项目于2020年10月15日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据悉,2022年,该项目产值达1800万元,实现稳定就近就业10人次,流动性就业140余人次。
巴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普吉律说:“随着藏猪深加工标准化厂房的正式投用,我们利用巴河镇藏猪养殖合作社逐步壮大养殖规模,结合质量控制中心、标准化屠宰线、产品研发中心,已形成‘原种保护一集中扩繁一规模养殖一质量控制一精深加工’的藏猪全产业链,并对重点企业实行‘领导包联、部门推进、专人服务’,一企一策解决困难问题。同时,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加强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增强企业职工归属感,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提升党建促进企业发展。”
墨脱县墨脱镇
打造“茶旅融合”特色产业优势区
近年来,林芝市墨脱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探索“产业+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出茶旅融合精品旅游路线,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目前,墨脱县已建成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103个,涉及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达木珞巴民族乡、帮辛乡、格当乡等6个乡镇,总面积约1.9万亩,可采摘面积达1.5万亩。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梅占、福鼎大白、黄观音、凤凰单枞、铁观音、特早213(名山)、槠叶齐等。墨脱镇累计开发茶园3743亩,自2015年至今,累计采摘茶叶147.8万斤,群众增收3839.3万元。其中,2022年累计采摘茶青18.41万斤,群众年茶青收入达591.94万元。今年以来,累计采摘茶青12.6万斤,带动群众增收320万元。
据悉,墨脱县墨脱镇内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显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从2016年开始,墨脱镇党委政府将茶产业确定为实现“一村一品”的支柱产业,全镇7个行政村均发展茶产业,并将产业振兴与村集体受益、百姓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以茶产业为中心的“茶旅融合”特色产业优势区。
在此期间,墨脱镇紧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推进墨脱茶旅文化发展。“我们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扩大交通网络,确保前往各景区方便快捷,加快完善相应景区景点建设,让游客可观、可赏、可玩、可商。同时,树立‘有机、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大打‘有机牌’‘特色牌’,多举措推进景区发展原生态。”墨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林鑫说。
我区已申报创建
23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的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于2018年开始批准建设了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并按照绩效考核、认定申请、省级推荐和材料审核等程序,对2018—2021年批准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开展了认定工作,确定了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获悉,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申报创建23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累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1.11亿元。近期,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我区昌都市类乌齐县滨达乡(牦牛)、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青稞)、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茶叶)、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藏猪)、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牦牛)等5个乡镇成功入选名单,为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下一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联合自治区财政厅继续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相关要求,进一步指导各市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申报创建及认定工作,围绕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乡土资源和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地域特点和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压实属地责任、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