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千万工程”调研行】这场美丽接力,何以延续20年坚定不移

2023-06-14 10:4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这场美丽接力,何以延续20年坚定不移

编者按: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 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6月12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强调,要结合主题教育,深刻把握“千万工程” 的经验启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把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努力推动新时代西藏各项事业发展 。

今日起西藏日报推出“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经验启示 努力推动新时代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系列报道,介绍浙江“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现我区落实区党委部署和工作要求,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西藏新实践、新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新担当、新气象。

从山清水秀的风景,到别具一格的农房,再到村咖、露营、民宿等业态,浙江乡村在互联网上常常引来艳羡。几乎可以说,浙江重新定义了“美丽乡村”。

但回望本世纪初,那时的浙江农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远和“美丽”扯不上关系。2003年6月5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场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变革,从此拉开帷幕。

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这种跨越传统发展路径的全新理念,回应了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范例,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打下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重塑农村人居环境

初夏时节,桐庐环溪村流水潺潺,民居掩映于绿树鲜花间,吸引游客徜徉其间。人们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村庄。

当时的环溪村,是21世纪初浙江农村的真实写照: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不尽如人意,“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有新房无新村”等现象十分突出。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从2003年伊始,这一惠民情怀,也始终伴随着浙江的每一次抉择。

“用上舒适亮堂的厕所”,曾是浙江常山县不少山区村民的心愿。2017年,当地有2000多户农村困难群众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泥瓦房里。但卫生改厕,每户要花数千元,是笔不小开支。

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做到。常山从有限的财政中拿出千万余元,免费为2000余户困难群众建起个性化卫生间。这一举措,推动农村旱厕拆除率达100%,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年来,浙江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前置性工程为“先手棋”,浙江“千万工程”不断深化,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也折射出广大农村在新发展阶段中萌生的新需求、新问题。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尽管“千万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工作各有侧重,但省委抓人居环境改善的决心不变、信心不变、初心不变。历届省委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保持一项雷打不动的惯例:“一把手”直接抓“千万工程”,现场会定部署落实。

20年来,浙江始终从农村实际出发,使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建设的深度、推进的速度、财力的承受度与农民接受度相合,决不搞“一刀切”,也禁止大拆大建。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村庄整治建设,也被浙江农民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坚持绿色理念,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5月最后一个周末,湖州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办了一场音乐节,朴树、郭顶、盘尼西林等音乐人和乐队齐聚,现场万人参与。

过去的向阳村,田地抛荒严重,集体经济负债150余万元,是当地的薄弱村之一。2012年,村里从环境整治入手,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等形式,打造水果创业园。村庄美了,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起来了,还吸引了占地约2500亩的文漾向阳里项目,带来了民宿集群、潮流艺术等新业态。

向阳村的变迁,正是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也是浙江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20年来,浙江接续努力、持续深化,没有就环境抓环境,而是综合运用统筹发展的方式,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统一起来,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休闲旅游、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农村产业蓬勃发展。

事实证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民的钱袋子依然可以鼓起来。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开化龙门村,曾经“吃粮靠救济,穿衣靠养猪,用钱靠砍树”,这些年村里深入挖掘溪流、森林、美丽庭院等生态旅游价值,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卖文化”,如今这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20年来,浙江无数乡村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2022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不仅如此,在“千万工程”扭转农村环境污染、产业空心化等趋势下,浙江适时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大力推动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推动乡村产业、科技、文化、治理等方方面面人才振兴。

截至目前,仅回乡创业创新的大学生农创客数量,就已超4.7万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和动能。

坚持城乡统筹,拥抱乡村美好生活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农村发展存在诸多误区,一是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难以兼顾,二是建设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对立,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在城市。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把“千万工程”作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通过增强统筹城乡中的规划意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20年间,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持续推动下,深化“千万工程”已成为浙江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服务集成。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基本构建。

浙江农民感叹,“生活和城里一样便捷,环境还比城里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千万工程”面向农村、扎根农村,但也绝非把农村与城市两者割裂开来,它一方面着重打开城乡资源要素双向交流的通道,一方面注重保留农村特色,把乡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因而也带来了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

就在5月28日,温州龙港市华中社区的冯世恩收到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15万元。这意味着,将农民群体纳入公积金保障体系的改革正式落地生效,成为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供给。

近年来,从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到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抵押流转等,再到产权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改革,浙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破除了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性体制机制障碍,赋予了农村充分的发展权利,推动了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年来,浙江城市化率从47.5%提高至73.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37缩小到1.9,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

农村现代化不是将农村变为城市,而要让农村建得更像农村。“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强调“千村千面”“万村万象”,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和“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浙江因此有了富阳东梓关村、兰溪诸葛八卦村、温岭石塘村等各具江南水乡、历史文化、海洋风情特色的村落,也由此吸引更多城里人进村消费、回村创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眼下,“千万工程”仍在迭代。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这场延续20年的美丽接力,支撑起浙江乡村的一次次跨越,也指引人们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西藏日报特约记者、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