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从“险岔口”走来的历史文化名镇

2022-09-19 22:0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民族团结广场,“团结树”下。

“咚!咚!咚!”两头威武的雄狮摇头摆尾来到场地中央,闻鼓起舞。看那狮子,金毛红背,目光如炬。伴随铿锵的鼓点,或顾盼,或回旋,腾、挪、闪、扑、跃,不是真狮,胜似真狮。狮子每次腾跃,背上红色的披毛都如同焰火般耀眼,舞动的,是硕督人今天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千年古镇,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硕督镇党委委员、统战委员、政法委员肖文浩念起在硕督流传的一首民谣。当地传说,茶马古道有二十四个驿站,硕督属“不穷不富”的八个驿站之一。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连接川滇青藏,外向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延伸,直抵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沿途驿站远不止二十四条。昌都是各路贸易通道的中心支点。硕督民谣中指的是由昌都到拉萨的南北两路沿途驿站。

历经千年历史沧桑,茶马古道早已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贸通道,更是一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一座连结沟通各民族文化的桥梁。

从洛隆县城北行25公里,便到了茶马古道上著名的古镇——硕督镇。

硕督又叫硕般多,藏语意为“险岔口”。关于硕督地名的来历,当地盛传这样一个故事:1912年6月,英国殖民者唆使西藏地方反动上层发动叛乱,川军将领尹昌衡率部西征平叛路过并驻扎此地。尹昌衡军队军纪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尹昌衡字硕权,又担任四川都督府都督,人们便称此地为“硕督”。

历史上,硕督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川藏要道重镇之一。元代硕督就设有粮店,清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硕督府,西藏地方政府的硕督宗也设于此。茶马古道兴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常住人口达五、六千人之多,茶馆、酒馆比比皆是,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当时,在硕督不仅可以买到内地、拉萨的货物,也能见到印度、尼泊尔的商品。

坐落在久贡顶山坳中的清代汉墓群,无声地见证着硕督曾经的繁华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史载,清朝雍正时期,清朝中央政府就已经派遣“绿营”兵驻扎硕督,绿营兵多为汉族。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当军队进驻到那曲时,辛亥革命爆发,赵尔丰被清廷召回四川,其部下滞留在硕督,与当地百姓隔达翁河而居。此后,一些汉族官兵与当地藏族同胞杂居通婚,繁衍生息,直至终老。子孙们遵照遗愿,将他们安葬在一处,墓碑向东,以抚慰父祖的思乡之情。

汉墓群现有墓葬150余座,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张明将军”和“马兵千总”墓。据考证,汉墓大多为清道光年间到民国三十三年的墓葬,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象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树”,就是由第一对藏汉联姻的夫妻种下的。一杨一柳,共偕连理,枝繁叶茂。如今,“团结树”已成为当地青年联姻的祈福树,每对新人都会在树上挂上灯笼、红布,狮舞庆贺,祈愿姻缘天长地久、终生厮守。

久贡顶山东南的加日山上,古城墙遗址、宗堡遗址与汉墓群隔山相望。山腰,昔日古道印迹若隐若现。硕督古城墙依山而建,现存遗址1500米,厚约1.5米,高3到5米,城墙上设有烽火台和射击孔,气势非凡。古城墙建于十七世纪。清末,驻守在此的清军按照八达岭长城的风格,对古城墙进行维修和加固。当时,城墙长达6000余米,拱卫着整个硕督镇。

如今,清代汉墓群、古城墙遗址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令硕督人难以忘怀的,是当年十八军154团驻扎的那些日子。

1950年11月,昌都解放后不久,十八军52师154团团长郄晋武、政委杨军便率领1营,抢占洛隆宗,在硕般多驻扎下来。

如同当年的“南京路上好八连”,154团1营模范遵守群众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不住老百姓的房子,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硕督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记忆犹新,解放军官兵就驻扎在村子西边的山脚下。他们开垦荒地、种树种菜种粮。昔日寸草不生的河滩地,硬是让官兵们种出了萝卜、白菜、土豆和青稞。官兵们还千方百计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分给大家,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154团1营在硕督只驻扎了一年时间,却与当地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70多年过去了,当年十八军官兵们在硕督村种下的5000多棵柳树和开垦的130余亩菜地、300余亩良田,绿树成荫,麦浪起伏,至今惠泽硕督村的乡亲们。

一份《洛隆县十八军宿营地建设打造概况》的资料显示,硕督镇十八军宿营地已被列为洛隆县“十四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一体推进的,还有清代汉墓群、古长城保护项目。

文化传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

又是一年中秋至,各族儿女共佳节。

每到中秋佳节,普次仁家的月饼生产作坊便忙得不可开交。硕督“团结月饼”远近闻名,是硕督人年节必备的特色佳品。

见到记者来访,普次仁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里拿出他珍藏了几十年的传家宝——清代官帽上的顶戴、官服上的补子,官员的印章、账本,以及象牙称、银元、铜币、瓷碗、皮枕,各种制作月饼的模具……

普次仁说,这是妻子洛松卓玛的外曾祖父毛元和外祖父“毛老板”留下来的,是见证硕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文物。

毛元,硕督“团结月饼”的第一代传承人。

普次仁告诉记者,毛元是陕西户县(现为西安市鄠邑区)人,清光绪和宣统年间,曾任清军驻硕般多驿站“记账官”,死后葬在久贡顶山汉墓群。毛元之子清末民国初年在硕般多做生意,人们都叫他“毛老板”。毛老板娶了一位当地藏族姑娘为妻,生下洛松卓玛的母亲次旦。

毛元承继祖辈的传统点心制作技艺,对月饼生产工艺进行改良,代代相传。普次仁16岁时,与洛松卓玛结为夫妻,成为“团结月饼”的第四代传承人。

硕督月饼以酥油、白糖、面粉、红糖为主料,用内地传统的木质月饼模具压制而成,融陕、藏点心精华,入口酥软,食之香甜。

如今,已经63岁普次仁将月饼作坊交给大女儿央金巴珍打理,央金巴珍也由此成为“团结月饼”的第五代传承人。央金巴珍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女儿西热卓玛,儿子色扎西,上学之余,也开始跟着母亲学做月饼。

说到“团结月饼”以后的发展,央金巴珍成竹在胸。她说,要把“团结月饼”做大做强,必须推陈出新,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引进内地先进制作工艺,推出更多更好的点心品种,把硕督月饼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区的“金字招牌”。可喜的是,央金巴珍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作为一名党员,央金巴珍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扩大生产,让“团结月饼”为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特色产业。她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她相信,有党的富民政策,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团结月饼”——这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节日里和“月饼之家”一样忙碌的,还有硕督“舞狮之家”的邓巴阿尼和他的徒弟们。

今年67岁的邓巴阿尼是硕督狮舞的第五代传承人。据他回忆,硕督狮舞的第一代传承人是他的高祖付龙(音),也是汉族。

清末,一支商队沿茶马古道来到硕般多,付龙便是其中的一员。商队有一项“绝活”——舞狮,每逢节庆,他们就会为驻军和百姓表演狮舞。

付龙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邓巴阿尼的高祖母央金卓玛,俩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恋,很快喜结连理,并生下了儿子芬多(音)。

商队返回内地,付龙却留在了硕督,靠经营茶叶、茶碗,与妻儿厮守度日。

付龙没有忘记狮舞,每逢年节,他都要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表演一番。芬多长大后,付龙便把舞狮的技艺传给了他。此后,狮舞在邓巴阿尼一家代代相传,祖父多吉次旦、父亲布琼次仁,都是出了名的狮舞好手。传到邓巴阿尼,已经是硕督狮舞第五代传承人了。

“硕督狮子舞在传承和表演中不断汲取当地文化元素,是藏汉民族文化碰撞的结晶,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各族人民祈盼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安康的愿望,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邓巴阿尼感慨道。他收了5名徒弟,儿子洛松江村,还有米珠等4名硕督村的青年。

“这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狮子舞,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一旁的肖文浩诙谐地说。他介绍,硕督狮舞已被列入昌都市非遗保护项目和洛隆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仅去年就落实保护资金2.6万元。随着“文化传承进校园”的开展,舞狮文化在硕督镇越来越普及。

如今,硕督狮舞第七代传承人正在茁壮成长——邓巴阿尼7岁的孙子洛松塔西,年纪虽小,却已是硕督镇少年狮舞队有名的“舞狮少年”了。

除了“团结月饼”、舞狮,硕督的百姓一直传承着做川陕泡菜、陕西臊子面,春节贴对联、吃年夜饭,清明节祭祖扫墓等汉族同胞当年从区外带来的习俗,其间饱含的历史文化和特殊情感埋在一代又一代硕督人心里,像一份浓浓的乡愁,牵绊着每一个硕督人。

相亲相爱,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传奇

春节,边色卓玛和刘远树带着3个孩子,回了趟四川老家自贡市富顺县。

“家里的老人和亲戚对我们可好了。见面就给钱,我200,孩子们每人150,说第一次见面,这是礼数。他们还劝我留在富顺,可我还是舍不得硕督。”心直口快的边色卓玛一见到记者,便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打开了话匣子。

边色卓玛今年40岁,是土生土长的硕督人。2007年,她在洛隆县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时,结识了从四川来的泥瓦匠刘远树。刘远树喜欢喝酥油茶,一有空,就到边色卓玛那讨茶喝,帮她干活。一来二去,两人便产生了情愫。2008年,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刚开始,边色卓玛的父亲并不同意两人的婚姻。时间一久,老人便对这个上门的汉族女婿产生了好感。临终,老人最想见的就是刘远树。

一家人在“团结树”下的“全家福”和证书告诉记者,这是一个5口之家的“民族团结好家庭”。夫妇俩育有二子一女,大儿子四朗次仁10岁,在硕督镇中心小学念书。二儿子洛桑格勒5岁,在硕督镇幼儿园上学。小女儿嘎松措姆只有3岁,每天在家缠着妈妈讲故事。边色卓玛为人爽直,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刘远树大边色卓玛8岁,性格有些腼腆,话不多,却善解人意。边色卓玛主内,平时在家务农带孩子,闲暇时便到附近去打零工。刘远树主外,长期在外务工。他勤快,又有手艺,收入自然也就高些。2021年,边色卓玛一家仅务工收入,就超过了三万元。

每次回家,刘远树都要把自己的务工所得一分不剩地交给妻子,还把扫地、洗衣服等一应家务“承包”下来。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每提起刘远树,边色卓玛总是面有得色地说:“这辈子算是嫁对人了。”

在硕督,像边色卓玛这样的民族团结家庭不在少数。和边色卓玛一起长大的姐妹中,有不少都与汉族小伙成了亲,有的还随丈夫去了区外定居。肖文浩告诉记者,硕督镇有30多户民族团结家庭,除了藏汉民族外,还有藏族与栗粟族、门巴族、回族联姻的家庭。如今,“民族团结好家庭”成了硕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县民宗局一份“寻亲溯源”工作的材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硕督镇现有19户有据可考的清军后裔家庭,洛隆县与西藏民族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打算组织当年清军和商人的后人到内地寻亲溯源,以此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洛隆县的“大招”远不止于此。今年,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硕督镇硕督村特色村寨及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项目总投资达到1039.72万元。

在此之前的2014年,硕督村就已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硕督,这个从“险岔口”走出来的历史文化名镇,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记者 廖嘉兴 张尚华 周婷婷 拉巴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