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民族团结一家亲】太昭古城里的民族团结记忆

2022-01-18 10:0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从工布江达县沿318国道向西行驶23公里,我们采访组来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太昭古城。


太昭古城是昔日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唐蕃古道入口右侧山崖处有一处凹陷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藏王避雨石。

相传,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回来时路经此地,天降大雨,松赞干布拔剑削山,让文成公主在此避雨。

这里,不管是现存的古民居,还是盘绕在半山上的茶马古道;不管是藏王避雨石,还是十八军桥,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它的过去——一部刻骨铭心的民族团结史。

从古至今,这里发生的一串串关于民族交融和民族团结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委婉动人的民族团结曲。而十八军的到来,让这些民族团结曲更加高亢、动听。

来到太昭古城,有一处比较特殊的地方——十八军桥。多年来,由于风雨侵蚀,废弃多年的木桥显得破旧凄凉。但依稀可以想象,1951年,十八军以太昭为基地,筹备粮草,各族军民在太昭修路架桥,共同保卫革命成果的历史画面。

在我们目睹了这座见证着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历史遗迹后,提起十八军在这里驻扎时的情景,太昭村村委会主任洛桑次成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他的爷爷何鉴与十八军之间的故事。

何鉴,云南丽江纳西族。1939年,27岁的何鉴来到太昭定居。

1950年底,人民解放军从昌都方向沿娘蒲沟下至太昭,时年38岁的何鉴主动申请为解放军翻译、修缮军备,帮助解放军筹备粮食、指路带路等。同时,解放军积极为村里平路修桥,军医为村民免费问诊治疗,技术员为村民指导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技术。

1953年,何鉴救助了一名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每天为其治伤换药,悉心照料,待其伤好后,受伤的解放军战士被路过的部队接回归队。

1959年,何鉴被叛匪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后因解放军大部队从318国道途经太昭,何鉴幸而得救。

洛桑次成说:“我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讲,当年,十八军官兵就是菩萨兵,他们和老百姓和睦相处,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他们使这里的民族团结传统得到传承和发展。”

转眼70年过去了,太昭古城已旧貌换新颜,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新生活,民族团结的赞歌依旧在不断吟唱。

“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大儿子打工,小儿子读书,我们老两口务工、种青稞,每年收入8万多元,吃穿用都不愁。希望以后会更好!”46岁的太昭村村民山进祥微笑着说。

2004年,29岁的汉族小伙儿山进祥离开老家甘肃来到太昭村修建桥梁,结识了单纯善良的藏族姑娘其米,打工时的朝夕相处让两人最终在2005年组建家庭,并育有2个儿子。婚后的十几年里,他们吃的饭有传统藏餐也有中餐,一家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太昭村的百姓有很多汉族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炒菜做饭,红白喜事也融合了汉族风俗习惯。江达乡太昭村第一书记边觉次仁说:“这里自古民族交往频繁,是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大家都安分守己,以礼相待。解放后到如今,各民族更加相互尊重,扶贫帮困,和谐相处。”目前,太昭村共有6户民族团结家庭,2018年,太昭古城被确定为林芝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同年,太昭村荣获林芝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记者 刘倩茹 陈荷花 益西加措 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