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 20:0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图为那木如村3组易地扶贫搬迁新居。 记者 温凯 洛桑旦增 达珍 扎西罗布 摄
说它是城都有点过分,它是一个不成形的大村庄。这地方叫昆莎,是阿里宗本的夏季牧场和行宫……那时已经是下午,远远望去,小城只有十几座石头房子,百十人的身影。
——摘自《喜马拉雅丰碑》
70年前,18岁的巴吉看着先遣连扛着五星红旗抵达噶大克时,年轻的她有些好奇,远远眺望着这支穿着不大一样的部队,却不知道这是足以改变她一生的大事;
70年后,88岁的巴吉依旧生活在雅萨草原上,晚年的她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房子,衣食无忧。
噶大克是和平解放前阿里噶本地方政府所在地,准确的位置在今天噶尔县昆莎乡那木如村3组旁,地处国道219线附近,距离乡政府30多公里,历史上又被称为“噶尔雅萨”。
这是一片被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夹峙的平坦草原,终年不化的雪山上流下的汩汩清流,让水草格外丰美。然而,美好的是环境,并不一定是生活。
时光回到70年前,日喀则小伙加热斯巴千里迢迢来到噶大克谋生,并与当地姑娘巴吉组成了家庭。加热斯巴在噶本那里支差,给他当“森本”(藏语意为管家),巴吉则照料着家里的羊。
说起来是管家,其实加热斯巴就是他们的贴身奴仆。每天头人一起床,他就要去整理床铺,然后一天都陪侍左右,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直到对方睡下,他才能到隔壁的佣人房里休息,半夜还要随时听从召唤。
那时夫妻俩在噶大克附近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土坯房子,离噶本的房子很近。但由于加热斯巴成年累月回不了家,偶尔回来一趟,也是匆匆见上巴吉一面,又得赶回去支差,正常的家庭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此外,头人想吃肉了,就会随意从奴仆家中宰杀羊。巴吉家里总共只有十几只羊,就被头人吃掉了5只,而他们自己平日里是连肉渣都吃不到的。
“头人以及他的夫人和兄弟,每个人都有一个‘森本’跟在身边,照料他们全部的生活。”巴吉说。
巴吉本以为这样的日子要过一辈子,虽然苦是苦了一点,好在头人对他们打骂得不算多,勉强能忍受,而且老百姓都是这么过的,大家就都习惯了。
直到先遣连进驻噶大克、和平解放阿里,让雅萨草原如同平静的湖面荡起了涟漪,巴吉渐渐发现头人对他们的剥削和压榨没有以前厉害了,而1959年的民主改革,更是把巴吉和乡亲们戴在身上的枷锁彻底砸碎,他们获得了完全的人身自由,成为了自己和这片土地的主人。
从此之后,加热斯巴再也不用给任何人支差了,巴吉也可以安心照料家里的羊,不会担心被任意宰杀。他们一共养育了6个子女,牲畜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只羊、30多头牦牛,日子过得安稳而充实。
时至今日,雅萨草原依旧绿意盎然,人们的生活却早已今非昔比。
噶大克这座小城抑或村庄,早已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几乎找寻不见。噶本政府曾经的大院成了1米多高的土坡,看不出丝毫昔日的模样,只剩下外贸市场的残垣断壁。取而代之的,是几百米外那木如村3组的37套白墙红檐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巴吉的儿子群培就住在里面。
群培的房子是两层楼房、带院子,总面积150平方米,当地政府还配套了电视机、两张床、组合柜、桌子、卡垫等家具家电,让群众可以拎包入住。
“听我母亲讲,当年噶本住的就是个一层高的土木结构的房子,没水没电,比我的房子差远了。”今年56岁的群培自豪地说,“至于普通群众,大部分是住在破旧的帐篷里,母亲虽然有个小房子,但也连床都没有,直接睡在地上。”
住在新居里的37户群众,有24户是那木如村本地的,还有13户是从噶尔县其他乡搬迁过来的。为了解决群众的生产和就业问题,当地政府在村里配套了温室大棚、养殖基地、人工种草等产业项目,群培也把牦牛作为股份放在基地里养殖。
群培说,当地群众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噶大克过去的历史,都很庆幸生活在当下,国家给大家盖了这么好的房子,还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只要听党话、跟党走,日子就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一片草原,两种人生。巴吉是幸运的,熬过了旧社会的苦,尝到了新社会的甜。群培是幸运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都是幸运的,见证了这片草原换了人间。
(记者 温凯 李有军 洛桑旦增 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