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全文]中共昌都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6-01 10:11 来源:昌都发布 点击:0

中共昌都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昌都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昌都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区党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科学分析新形势,认真研究新任务,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面临的新形势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昌都市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区党委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务实进取、开拓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反分裂斗争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全面加强,守土固边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乱象治理成果显著,与青川滇三省的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顺利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各族群众安全感和安全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我要稳定”的意识愈加强烈。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2.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88元,分别是2015年的1.9倍、1.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4:40.5:43.1调整到2020年的12.3:45.1:42.6,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十三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3%。在建电站装机容量达到720.5万千瓦。高争水泥二线、海通水泥、海螺水泥点火投产。累计实现旅游收入90.76亿元。昌都新区成功获批自治区级经开区、高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累计完成投资950.4亿元,是“十二五”的1.6倍。川藏铁路雅林段开工建设,邦达机场第二跑道建成使用,机场高等级公路昌都至加卡段建成通车,乡镇和村居通畅率分别由2015年的40.5%、12.9%提高到96.8%、75.2%。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昌都与藏中电网成功并网,“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全面竣工,主电网人口覆盖率从47%提高到94%。扎仓嘎水库下闸蓄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4G网络全覆盖,5G信号主城区覆盖。新一轮旧城改造全面完成,特色小城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大力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整合268亿元实施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续提升,19.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县(区)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长期困扰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先后四次被自治区确定为“综合评价好”。脱贫攻坚取得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精神上的累累硕果,群众精神面貌发生由内而外深刻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为维护稳定起到了固本培元作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002元、13041元,分别是2015年的1.6倍、1.78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五个100%”教育目标全面实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68岁提高到71岁。圆满举办昌都解放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3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深化改革开放成果丰硕。落实或启动推进改革任务233大项782小项,农牧区改革形成一批亮点成果,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效显著。累计到位招商引资资金239.83亿元,是“十二五”的4.06倍。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8万余户,是2015年的2.52倍。援藏工作不断深化,累计落实援藏资金62.16亿元,援藏格局纵深推进,“组团式”援藏成效明显,各族群众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站在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高度,全力打造“三江流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4.78%,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100%,主要江河干流水质优良。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自治区级园林城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为美丽中国、美丽西藏贡献了力量。当前,昌都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厚爱,离不开援昌省市企业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无比正确,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2.“十四五”时期昌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昌都与全国全区一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坚强核心把舵领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宏伟蓝图,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将引领昌都迈进新发展阶段;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助力昌都打造面向祖国内陆的全区重要开放枢纽和绿色工业新的增长极;发展格局强力支撑,自治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发展新格局的纵深推进,必将进一步拓展昌都发展空间;开放融合趋势明显,昌都与周边省市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必将助力昌都加快形成区域开放合作大格局;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必将强化昌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连接藏青川滇枢纽作用;自身积累基础坚实,必将推动昌都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昌都与全区一样,呈现出“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反分裂斗争进入应对重大风险的关键期,不同性质矛盾相互交织,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激烈;社会大局进入实现长治久安的推进期,稳中有风险、稳中有变数,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促进共同富裕和加强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高发,应对气候变化和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任务更加繁重;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补齐强边短板、加强国防能力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时代昌都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新征程。

 

3.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区党委九届九次全会分别描绘了未来15年全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党中央战略决策、区党委安排部署,展望二○三五年,昌都与全国全区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铸牢,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所有县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标准,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美丽昌都全面建成,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高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藏传佛教中国化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社会大局实现长治久安。未来的昌都,必将是开放通达的门户中心、集聚活跃的兴业热土、经济繁荣的藏东重镇、幸福和谐的三江名城、气质优雅的文化原乡、生态文明的示范高地、安全稳定的善治之地。

 

二、“十四五”时期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认真贯彻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区党委系列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抓好“四件大事”,紧扣“六地一枢纽”发展定位,突出“一核两副三片四面”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

 

5.遵循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树牢所有的经济工作都是民生工作的意识,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工作方法,以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与祖国内地联通为方向,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越改越好、越改越对群众有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立足解决开放发展程度低问题,充分发挥昌都区位优势,强力推进开放融合发展,切实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动,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产业互补发展,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依法治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昌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依法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自觉把昌都工作放在全国全区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和创新推进,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区党委重要部署与新时代昌都工作有机结合,统筹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战略定位。根据党中央战略决策、区党委安排部署,准确把握机遇优势和风险挑战,统筹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坚持“六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党建统市、产业强市、开放兴市、民生安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激活后发优势、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和新的动力源。

——西藏生态文明高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载体,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市、绿色发展示范市、自然保护样板市、生态富民先行市为抓手,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注重系统治理,打造美丽昌都,不断提高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昌都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高地。

——藏东清洁能源接续基地。按照全区建设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充分发挥昌都能源资源优势,在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前提下,全力打造金沙江、澜沧江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带,加快推进金沙江、澜沧江梯级水电开发,统筹规划中小流域开发,力争到“十四五”末水电在建和已建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科学开发光伏、地热、风电、光热等新能源,建设国家级大型水风光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消纳输送通道,打造清洁能源外送重要基地。

——西藏绿色工业基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工业化发展之路,实施绿色生态工业倍增计划,发展绿色矿业,推动水泥等建筑建材产业产能释放,不断巩固“二三一”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绿色企业建设,积极构建行业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安全生产智能化的绿色工业体系,打造西藏绿色工业样板区。

——西藏特色文旅产业基地。充分挖掘昌都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好历史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响“茶马古道”“红色昌都”新名片,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藏滇、藏川、藏青通道旅游经济共同体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力、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集聚地,统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

——西藏高品质生活示范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城乡协调,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级,促进优质文化供给,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支撑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发展智慧化。打造具有昌都特色、品牌效应、集聚辐射能力的城乡功能区,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党组织领导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一体”社会治理模式,以“微治理”畅通社会“大循环”,以边界社会治理开创跨省区域治理新局面。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集成应用,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实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智能现代,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西藏面向内陆开放的区域重要枢纽。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东融、西接、南联、北拓”,依托机场、铁路、国省道等通道,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畅通,主动对接藏中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谋划布局铁路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域经济,打造西藏外向型经济发展主战场。

 

7.“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发展目标体系的科学设置和落地实施,推进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

——社会治理更显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维稳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处突预案体系科学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体系更加完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持续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开创长治久安新局面。

——经济发展更具质效。经济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速达到9%左右,人均GDP加快进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3%以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域经济成为藏东经济的核心增长极。片区产业分工精细化,新型农牧业形成规模,绿色生态工业快速发展,高原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经济、服务经济活力涌现。

——改革开放更成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交通通道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通道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成为西藏东向开放的重要窗口,形成循环互促、开放融通的新格局。

——城乡协调更展新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大县城和边疆明珠小镇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文化、绿色化、智能化”智慧城市形象加快形成。全国卫生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示范创建工作成果丰硕。

——民生福祉更有温度。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程加快,促进共同富裕和提升生活品质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防疫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和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增收渠道更加多元,群众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并加快进位。

——社会文明更扬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法治意识大幅提升,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西藏精神文明高地和民族交融团结教育基地。

——生态环境更为良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三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生态资源持续有效转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活空间绿色宜居,耕地资源有效增加、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机制。

——国家安全更有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粮食、战略物资、网络等重点领域的防范抵御安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边界地区共治共建、共享共赢提升机制更加健全,固边兴边强边基础更加稳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持续提升,国家安全的藏东屏障不断筑牢。

 

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六地一枢纽”发展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市域均衡、开放融合,强化昌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连接藏青川滇枢纽作用,着力构建“一核两副三片四面”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核引领。打造卡若市域综合功能发展极核。以昌都主城区与昌都新区为核心,优化布局南部生格—孜通新城、高新区产业城、俄洛—加林科教城、如意汽贸城、邛卡—日通医疗健康城等功能组团,形成卡若区、察雅县、类乌齐县区域协同、产城一体、产业集聚、联动共赢的市域核心发展联动圈层,成为市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心脏”。两副驱动。建设市域东南部芒康副中心、西北部丁青副中心,把芒康建成昌都向东南开放的先行区,高原生态产业创新的示范区、文旅康养产业的引领区、面向川滇交流合作的前沿核心区;把丁青建成藏东生态文明示范区、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昌都西北部物贸流通中心。三片协同。统筹推动三大特色功能片区建设。“东能源”,由江达、贡觉、芒康协同建设“藏东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和绿色工业生产基地。“南文旅”,由八宿、左贡、芒康联动川滇藏融合发展精品文旅康养区。“西粮仓”,整合西部洛隆、边坝、丁青丰富的土地、林地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打造高品质粮油生产基地。四面联动。服务开放融合发展,打造“传奇昌都·卓卓康巴”四大主题门户,把市域东北部“红色江达”建成红色旅游形象门户和全区精神文明高地,市域西北部“彩色类乌齐”建成昌都“肉柜子”“后花园”和向北开放门户,市域西部“绿色边坝”建成重要的生态绿色农产品主产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和西部融通门户,市域西南部“蓝色八宿”建成“蓝色冰湖、旅游客厅”协同门户、拉林铁路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强边支边的重要后方基地。

 

9.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突出重点、内外贯通、科学建设、适度超前、保障有力”原则,围绕生态建设、开放发展、产业共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让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让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围绕“提升国道、修建铁路、拓展航空、贯通环线、通畅乡村、构建近距离经济圈”思路,加快边坝至嘉黎、觉巴山隧道、金沙江沿江公路等建设,打通洛隆至波密倾多和康玉、青海界至丁青布托湖、那曲界至边坝沙丁等省道断头路,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然乌隧道、澜沧江沿江公路(曲孜卡至如美)、昌都至邦达高等级公路等,积极争取G318升级改造项目落地,争取G317改造项目纳入自治区盘子,做好昌都至那曲、玉树至昌都高等级公路前期规划。加快实施邦达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积极促成芒康、边坝等通用机场。协同推进川藏铁路建设。谋划实施昌都主城区—昌都新区—吉塘城际轨道交通。让水利覆盖更加广泛。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荒山荒地利用、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建设的紧密衔接,重点建设宗通卡综合水利枢纽,积极推进八宿弄利措水库、贡觉马曲河水库、洛隆念曲水库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调蓄功能,提高全域供水保障能力。积极发展智慧水利,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与增效工程、农牧区供水保障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兴建一批蓄、引、提、灌、排等小型水利工程,增强水利灌溉保障水平。加强重要河流防洪治理,加快实施怒江、澜沧江等重点河段河道治理,新建扩建、加高加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堤防护岸,推进通天河、热曲河、藏曲河等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达标治理。让电力保障更加充沛。围绕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实施电网扩容提质工程,进一步健全高压输变电网络,提高昌都电网与西南电网的双向互联互送能力。推动新能源电力入网,加强电力统筹调度,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实施主电网延伸覆盖工程,不断增强供电保障能力,推动±800kV特高压输变电设施建设,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实现乡村主电网基本全覆盖目标。让信息设施更加智能。健全邮政网点和村级收投服务站,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推进千兆光纤宽带和5G示范小镇建设,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消除通信信号盲区。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充电桩等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智慧+”,促进数字、视频、无线等多网融合,构建覆盖热点区域城市安全网、生态安全网。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西部中等水平。让城乡设施更加完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加快城镇绿化、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防洪防涝、供水改造、供暖供氧、天然气管道、城市综合管廊等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固体、医疗、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开展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乡管理水平。按照“闸堰雍水、能源提水、山地储水、节水灌溉、智慧管理、填渣造地、生态修复、典型示范”思路,一体推进俄洛至昌都新区段城镇建设、农业开发、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山水风貌,打造宜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10.加快发展通道流域经济。提前谋划布局建设铁路经济带,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规划“三江四廊为干,多域多支成网”的全域产业布局。建设“三江”百亿产业带。着力构建纵贯市域南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河谷的三江流域优质特色产业带,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打造金沙江水电能源产业带,建设西藏绿色生态工业基地的产业核心区;打造澜沧江生态产业带,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怒江生态保护建设示范带,大力推进怒江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建设。建设特色通道经济走廊。打造以国道为主要承载空间的通道经济走廊,建设G317“魅力昌都·史诗人文风情走廊”、G318“开放昌都·精品旅居体验走廊”、G349“生态昌都·绿色新经济走廊”、G214“示范昌都·高质量综合发展走廊”。远期依托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及芒康支线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联动各县(区)发展通道经济、流域经济、门户经济、枢纽经济。建设多域多支产业功能区。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为主干河谷流域发展区,优化众多支流为新产业承载空间,联动国省道支线,打造“多域+多支”的毛细微经济通廊和生态连廊,助推形成全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区体系。

 

11.全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构建覆盖多特色产业类别、服务多产业项目运营、联动多区域飞地合作的综合化、专业化、智慧化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助推产业强市。做实做强昌都新区。把卡若镇、吉塘镇作为昌都新区的拓展区,推进主平台扩容、一体化发展。突出实体经济发展和核心企业培育导向,做大做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把昌都新区建成昌都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协作的主平台,打造藏青川滇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区、藏东区域产业发展制高点、市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强基增效芒康产业园区。加强与邻省及周边县在高原生态农产品种养、交易、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开发合作,建设服务区内、面向区外的物流集散中心,打造市域南部川滇藏三省门户区重要的“飞地”产业示范园区、G214通道上的强力增长极、昌都东向开放融合发展的主平台。高标准建设丁青园区。发挥丁青西北部商贸物流中心和门户枢纽优势,促进市域西部与那曲、玉树、卡若等地形成产业联动、互补互促的新型发展关系,建设成为市域西北部的农牧产业集群化、精细化专业服务园区。规划新建邓柯产城融合园。立足东融共建,强化支点支撑,密切边界协作,在江达邓柯方向规划布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城融合园,发展藏医藏药、文旅康养、特色商贸、精品物流,推动产城融合、以产聚人、以产兴业、区域协调,建设面向四川和青海开放发展的示范窗口,并通过区域共建探索打造藏青川滇“三江流域”经济合作开发区。规划新建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洛隆俄西片区土地资源和水利灌溉优势,新建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动孜托片区,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生态旅游,打造特色种植基地。以五个核心园区为重点,推行“核心园区+专项基地+飞地项目”模式,推动土地、人口、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做大做强。

 

12.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一域一方向、一域一引导、一域一目标”的发展策略,坚持市级统筹、县(区)主体,实施产业拼图、产业呈图、发展循图“产业三图”行动计划,分片区打造产业发展场景,动态监测产业发展绩效,创新建立“昌都经济数字驾驶舱”,让经济发展可见、可感、可比、可控、可调。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按照“做强二产壮能源、做稳一产优农牧、做活三产兴文旅”思路,力争二产占比达到45%以上,不断巩固“二三一”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综合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潜力,构建“3+3”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工业、文旅康养3大主导优势产业,聚力发展高原生物、商贸物流、高新技术3大挖潜提质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支撑、统筹谋划、有序开发”思路,大力推动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水风光综合开发,加快推进金沙江岗托、波罗、叶巴滩、拉哇、巴塘、苏洼龙、昌波等梯级电站建设,积极谋划澜沧江上游昌都段水电开发,力争早日建成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带。统筹推动玉曲河等中小流域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光伏、地热、风电、光热等新能源,开展“光伏+储能”试点,促进“水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打造国家级大型水风光储示范基地。规划发展氢能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工业。集约化发展铜、菱镁等绿色矿业,推动卡若、芒康、八宿水泥产能加快释放,规范发展砂石料市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科学布局建设一批民族手工业基地并推广嘎玛沟民族手工业模式。活跃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立足区域大旅游资源共用、大基础设施共建、大旅游市场共享,实施“引客入昌”计划,全面推进G318、G317、G214等干线公路改造和“旅游+”发展,做响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茶马古道新经济”名片,携手推动藏滇、藏川、藏青通道旅游经济共同体建设,打造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昌都文旅康养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提质发展高原生物产业。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五大养殖”“七大种植”,推动产能提升、产品升级、产业延伸。坚持稳粮油、增产量,大力实施“单产提升计划”,稳定青稞、荞麦、油菜种植面积;坚持基地化、强畜牧,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产业,有序扩大发展牦牛、阿旺绵羊、藏香猪、藏鸡、奶牛等特色养殖业;坚持特色化、保供应,大力实施“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建设一批城郊蔬菜基地,优化发展葡萄、核桃、苹果、樟子菌等林果林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以荞麦、糌粑、藏红麦、牦牛肉、高原酒业、天然饮用水为重点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业,“十四五”时期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打造藏药研发生产基地和藏药传承教学基地,推动藏医药健康服务与文旅康养产业有机融合。坚持“以区带园、一品多点”模式,不断充实“蓝天圣洁”内涵,依托“地球第三极”金字招牌,大力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畅通内部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堵点,做好扩消费、保供给、畅流通、降物价、建机制工作,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消费。完善“大集散中心+小转运基地、大电商平台+小商贸网点、冷链物流基地+密仓储配送节点”等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全流程化服务体系。借助电商平台规划建设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一体推进粮油肉菜等基本民生产品保供稳价,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让群众能消费、愿消费。建设物流运输通道,科学调配区外物资入昌,畅通农牧区产品流通“毛细血管”,科学布局供销合作社网点。积极对接落实本土资源加工类产品出藏运输费用财政补贴政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科技增产”“科技增收”,实施11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青稞、畜禽品种改良和民族手工艺改进,打造一批具有昌都特点、区域影响的科技成果,建成一批科技兴农富民基地。围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大数据+”、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推进数据整合和创新应用,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力度,推进藏药研发、生态治理等领域技术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发挥五个国字号基地优势,实行政策整合、引导要素集聚,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国家或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技术联盟和创新同盟。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3.强力推进开放融合发展。立足昌都地处藏青川滇四省区交界的门户地位和紧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昌都自古便是茶马古道中川藏古道、滇藏古道、青藏古道的中心枢纽地位,大力实施开放兴市战略,采取“东融、西接、南联、北拓”开放发展策略,强化与青川滇三省和那曲、林芝市的联动协同,做大做强做优通道经济、流域经济、生态经济,稳定区域发展,打造西藏面向内陆开放的区域重要枢纽,提升昌都区位重要度。东融共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携手四川甘孜大力发展水电清洁能源产业,协同启动金沙江上游两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同促进沿江两岸和谐、融通发展。以芒康产业园为牵引,江达邓柯产城融合园为支点,协同贡觉、联动周边,建设面向内陆的“协同招商、利益共享”型“飞地园区”,打造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前沿阵地,提升发展开放度。西接一体。主动对接藏中南重点开发区,协调丁青、洛隆、边坝,向西加强与林芝、那曲的协同发展,一体融入以拉萨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发挥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昌都“藏东粮仓”、粮食安全集中区,打造依托区内交通物流通道、面向藏中南重点开发区的粮食保障、游客输送、商贸流通的多维功能补充区和产业联动区。南联提质。提升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的藏东旅游内涵,将昌都作为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联动协同、借力深入,以芒康为区域中心,发挥芒康、左贡、八宿高品质旅游资源和基础优势,建设“茶马古道”精品旅游区和G214精品旅游廊道,实施“滇客入藏”计划和“旅游+”,打造西藏旅游的东大门。北拓聚力。拓展昌都在陕甘青宁经济圈的发展功能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的生态功能,促进丁青、类乌齐、卡若、江达北向联动,与青海玉树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完善藏青物流大通道,聚力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建藏西北生态涵养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藏东生态文明高地。

 

1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稳步推进撤县设市(区)、撤乡设镇(街道),完善易地搬迁涉及的基层组织。正确处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动态调整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网上行政联合审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诚信化营商环境。改进监管方式,推进联合执法、联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构建政企双向发力的一体化社会信用体系。

 

15.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和“照后减证”,努力做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进各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代政府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推进各级行政收费“清零”,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降低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油电气价格和房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带动工程,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企服务制度,多措并举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及时清理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社会信用和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依法打击哄抬物价、强买强卖等行为,精准治理发展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确保营商环境指标明显改善。

 

16.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围绕服务全市发展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五个一”工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强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兴企”行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内地优秀企业到昌投资兴业,加大实体经济导向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落实各项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企业开展引资筹资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和发行上市。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保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17.深化拓展援藏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对口援藏优势,确保80%以上援藏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县及县以下基层。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办法,推动援藏工作由援资金、援项目向援产业、援技术转变。采取“小组团”等方式,大力推进对支柱产业、重要领域、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的支援。健全完善双向协作发展机制,推广以园区为平台的援藏团队招商模式和“援藏企业+昌都资源”“援藏市场+昌都产品”等合作模式。统筹推进智力援藏、就业援藏等多种援藏方式,推动教育医疗“组团式”援藏工作向县(区)延伸,大力推行“省包校”“院包科”模式,协调支援省市开设初高中代培班。加快建设出昌大通道和“空中走廊”,持续完善航线布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五、坚定不移促进城乡协调,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形成具有昌都特色的全域振兴、城乡共荣发展模式。

18.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返贫动态监测,落实精准帮扶政策,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全面完成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农村饮水安全等保障水平,着力解决“三保障”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强化控辍保学,加强常见病、地方病综合防治。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后续扶持力度,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补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做优做强产业扶贫项目,把扶贫“小散弱”企业通过专合组织整合做大,把同质化明显的扶贫产业和企业通过重组做优,把市场前景好的扶贫优势企业通过市场方式扩大规模做强,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常态化开展贫困人口就业培训,组织化引导贫困人口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就业,大力开发“家门口”就业岗位。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力争11县(区)全部纳入中央集中支持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19.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同步推进“五大振兴”。用好乡村振兴大调研成果,推进“乡村十大幸福工程”。实施“基础稳福”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实施“产业兴福”工程,形成差异发展、产业延伸、产镇(村)融合、全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就业谋福”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各类公益性岗位,促进乡村有业可创、创业有成。实施“收入增福”工程,确保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到2025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实施“社保添福”工程,力争到2025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区前列。实施“人居安福”工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照“示范村提品质、中间村补短板、薄弱村换新貌”的思路,分类分批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实施“生态续福”工程,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的“昌都做法”。实施“人才强福”工程。创新乡村人才交流、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实施“文化润福”工程,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乡风文明体系,塑造新时代农牧民新面貌。实施“平安保福”工程,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探索符合昌都实际的空间集聚、绿色发展、产城融合、品牌引领、数字赋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能人带动、片区联动、五治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子,让要素“流”起来、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民生“强”起来、品质“高”起来。

 

20.联动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以铁路、国省道和产业、资源、区位、文化等为基础,构建以县城为发展核、特色小镇为带动极、特色优势示范村为辐射点的三级联动新型城乡体系,创新“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2.5%,建成一批边疆明珠小镇。以丁青、边坝、洛隆县城为核心,完善城镇功能、厚植产业基础,提升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3城多镇N村”农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市区、类乌齐和察雅县城为核心,强化卡若全市中心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类乌齐“昌都后花园”和察雅“昌都迎客厅”功能,推动“3城多镇N村”贸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江达、贡觉县城为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生活居住、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等功能,推动“2城多镇N村”工贸“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芒康、左贡、八宿县城为核心,依托G318经济通道联动发展,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推进资源、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县城聚集,推动“3城多镇N村”文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

 

21.有效增加耕地资源供给。严守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成果为依据,充分挖掘市域土地资源潜力,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加大农林用地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农林用地规模,同步治理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坚决防止弃耕丢牧现象,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创新河谷流域土地开发模式,坚持“美山顶、富山腰、稳山脚”的“河谷建设三段论”发展思路,坚持“再延一点、再多一亩、再富一户”的“坡面经济三个一”土地开发模式,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提结合的方式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采取“光伏+”土地开发利用和智能管理,打造“光伏+”特色产业,达到“绿山坡、固水土、富村民”目的。围绕丁青、边坝、洛隆“藏东粮仓”发展定位和丁青副中心建设,统筹国土空间和资源禀赋,分区分片规模化开展以西部三县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全市新增耕地面积5万亩以上。

 

22.持续深化农牧区改革。坚持“三个长期不变”,围绕激活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配套推进农牧区相关改革。围绕“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同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政府投资安排向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加快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并轨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经营制度改革,落实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求,引导农牧区耕地、草原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全面推开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加快推进经营主体配套改革,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整村联村合作社试点建设。健全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牧业保险。

 

六、坚定不移推动共同富裕,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坚持把增加收入作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全民增收提级”计划,实行干部联片、部门联线、企业联户、利益联人“四联增收工作制”,大力推进“农牧民四单建设”,使农牧民群众的“口袋”“脑袋”同时富起来。

23.实施全民增收提级计划。坚持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坚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深挖增收潜力,广辟增收渠道,调整收入结构,完善保障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稳步缩小收入差距,确保“十四五”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整体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以“生产单”建设促进经营增收。紧扣产业布局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实施“一村或多村一个集体经济”培育工程。开展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和创业培训计划,培育一批特色种养、家庭旅馆、精品民宿经营能手。以“技能单”建设提升工资收入。实施“五年就业促进”行动,强化农牧民素质提升和就业帮扶,坚持市场导向实施技能精准培训就业计划,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计划地培训组织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财产单”建设增加财产收入。创新推进农牧区内置金融变现政策,积极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以“政策单”建设促进政策增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推行惠民政策主动告知到人机制,推动政策精准覆盖和便利兑现,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

 

24.实施能人经济培育工程。着眼于富民强市有机统一、示范带动与整体提升相统一,开展“发现能人、走进能人、推广能人”活动,实施“能人经济”发展行动,鼓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能人引领创业、精英返乡创业,带动农牧民创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能。培育种养大户型能人。在青稞、油菜、蔬菜、经果林、饲草种植、特色畜禽等种养领域培养一批种养业大户。鼓励种养大户能人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培育一批新型养殖小区、家庭牧场、藏家山庄。培育劳务组织型能人。建立县(区)级外出劳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劳务经纪人队伍,鼓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劳务输出专班推动、联企送岗、奖励扶持等工作机制,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以能带弱、以队带群、以富带穷。培育私营商贸型能人。弘扬继承藏东人民善于经商传统、“茶马古道”商业精神,实施能人带动个体工商户、私营民营经济发展行动,培育发展一批能人示范带动的个体、私营、民营、集体等经营型市场主体,培养一批独具首创精神、开拓意识、懂技术善管理、矢志干事业的经营型能人。培育工匠技能型能人。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崇尚技能、淡化学历观念,采取政府培训、园区带动、校企合作、师傅带徒等方式,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行动,着力培养一批种养殖、建筑施工、唐卡、藏香、藏毯、藏刀、藏式家具、雕刻、绘画、金银铜加工、木工技术、服装服饰、物流运输、农机维修、驾驶等技能型能人。培育乡土文化型能人。坚持文化人才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制定乡土文化能人认定标准,开展乡土文化能人资源调查,建立乡土文化能人资源信息库,搭建文化能人交流平台,打造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培养一支乡土文化传承人才队伍,扶持一批群众文艺演出团队,加强包装策划,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网红效应,实现导向正确、基层活跃、增收带富的有机融合。培育返乡下乡创业型能人。出台和完善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政策。以培养新农人、农创客为主要目标,选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农村基层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吸引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投资创业,吸引科技人员下乡合作创业。改革农村资源配置与分配方式,促进一产劳动力转移。

 

七、坚定不移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建共享,大力实施民生安市战略,加强社会建设,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5.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和岗位技能培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大力推进精准帮扶,探索“组团式”区外就业,确保“十四五”期间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平衡“走出去与留下来”的关系,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通过政策引领、精准培训,解决农牧区劳动力无从业技能现象。实施创新创业能人培育行动,鼓励返乡创业,吸引入乡创业,扶持在乡创业,积极做好困难群体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实施就业、创业“双业”工程,采取“专班推动、职校专培”的工作机制,促进“两后生”和有意愿的社会流动从事宗教活动人员及时就业。

 

26.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继续在学校师生中开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专题教育,努力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六个提升”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提质扩容,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特色高中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办学模式,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补齐城乡办学条件短板,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到202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教育、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8%以上、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校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农牧区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落实边远艰苦地区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实施教师外出轮训工程。

 

27.加快建设健康昌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施健康昌都保障、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加快完善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防疫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持续推进基础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实施城乡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布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发展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构建“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新格局。统筹做好常见病、地方病、综合防治和“两降一升”工作,健全医防协同机制。完善基层藏医药服务体系,实现县(区)、乡(镇)、村(社区)藏医药服务全覆盖。落实低氟健康茶补贴政策。发展“医疗+康养”产业,建设一批康养基地。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补充提升、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和援藏医疗计划,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活跃发展体育事业。

 

28.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落实“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打响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历史建筑、文物、特色民居村落保护,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用好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强基层文化队伍,活跃基层文化活动,加大交流宣传,提升昌都文化知名度。

 

29.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体制,提高结算便利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和儿童福利设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遏制房价,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低保、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半失能特困人员、精神病患者等群体关爱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以丁青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为示范,建设昌都民生幸福示范区。

 

八、坚定不移建设美丽昌都,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高地。

30.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驱动,加快梳理实施一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产业等方面的优质重大项目。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功能分区,针对澜沧江—怒江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区、西北部农牧产品供给功能区、东北部农牧产品供给功能区和南部林产品供给功能区,分区实施符合区域实际的发展保护战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严格保护环境敏感区域,结合“三线一单”划定,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守生态红线,预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廊道和国边防建设空间。严格落实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31.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力争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8%。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格局。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田长制。加强重点区域保护,积极推进“三江”流域昌都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筹做好江河、湖泊、湿地、森林、草原保护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好高黎贡山(伯舒拉岭)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建设昌都高山峡谷生态综合观测国家级研究站。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绿色矿山、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

 

32.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3+3”产业体系,出台符合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的产业目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工业绿色化升级,制定符合市情的产业专项绿色标准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产品品牌。一体推进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城乡居住空间。全面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多渠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模式,提倡绿色出行,推进垃圾分类,打造低碳社区。

 

33.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推进生态领域地方立法。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争取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补偿,加强与四川等交界省市的生态共建,争取增加国家转移支付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对接落实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体系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接完善生态岗位补贴相关政策。探索开展碳交易试点。

 

九、坚定不移建设平安昌都,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紧扣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大力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平安昌都。

34.反分裂斗争赢得全局性主动。坚持从打赢最复杂斗争、迎接最严峻考验、应对最困难局面的高度来谋划,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与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坚决与达赖集团进行斗争。严格落实反分裂斗争维稳工作“十大”体系,健全完善应对重大风险预案方案,加强基层维稳力量、手段、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反分裂斗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严格落实网络通信活动“二十禁”,全面加强反分裂斗争地方性立法研究,依法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管理,全面提升维稳处突能力水平。

 

35.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主动治理、专项治理与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健全“五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人民调解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建立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机制,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平安昌都建设责任制,健全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发挥基层群防群治力量作用。创新跨省区域边界社会治理模式和机制,深入开展“睦邻合作、共建共享”活动,提升边界区域社会治理水平。

 

36.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既“管肚子”更“管脑子”的长效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感党恩教育,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九进”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卡若遗址、茶马古道、十八军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鲜活故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准确把握“一”和“多”、“同”和“异”、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意识之间本末、主次、先后的关系内涵,大力宣传“五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教育。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中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中小学全面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民族语文。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推动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交流,鼓励内地企业和个人到昌都创业,全面推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37.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五个有利于”标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严守“三个不增加”底线,全面落实寺庙财税管理制度,深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机制。深入开展“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教义新阐释工程,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精神、通俗易懂的阐释。加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等法规规章以及活佛转世宗教仪轨、历史定制等宣传力度,引导僧俗群众坚决拥护中央政府在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转世上具有无可争辩的最终决定权。旗帜鲜明消除十四世达赖利用宗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理性对待宗教、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美好生活。

 

38.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打牢基础、建好阵地、建强队伍,实现“两个巩固”。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舆情的分析研判处置,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常态化开展“四讲四爱”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各族群众的特殊关怀,深刻阐释党的英明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讲清楚“十三个显著优势”“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与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做好凝聚人心工作。申建卡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稳步推进融媒体建设和智慧广电建设。突出弘扬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加强文艺精品力作创作生产,做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展播,争取在市委党校挂牌自治区级“两路精神”干部教育学院,打造江达“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和硕督、纳西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优良传统。

 

39.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应急救援为首要任务,防灾减灾和安全监管为基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立军警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集中统筹指挥调度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和力量。加强“智慧应急”建设,实现统一指挥和部门间横向资源信息共享。完善救援物资和装备保障体系,推进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打造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自然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安全生产监管和防治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制,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工程。

 

40.助力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服务全区强边大局,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边防教育,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协同推进兴边富民,提高全民强边意识。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交通、仓储、通信、气象等重大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实施党建统市战略,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一套班子抓稳定、一套班子抓发展、一套班子抓全面从严治党,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41.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民性宣传教育体系,坚持“三个牢固树立”,使“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全体党员干部内心深处扎根铸魂,保持对党忠诚的纯粹彻底绝对,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治标准要更高、党性要求要更严、组织纪律性要更强”专题教育,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肃反分裂斗争纪律,严格执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仰宗教、更不得传播和发展宗教的规定,对达赖集团的斗争必须旗帜鲜明、表里如一、行动坚决。

 

4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刻认识“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确保国家宪法法律和政令统一正确实施。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树牢大统战意识,完善大统战格局。完善依法治市法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昌都建设。

 

43.健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援藏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完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健全地级领导联县区、联产业、联园区、联企业、联项目等包责推进机制,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落实。把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纳入“十四五”建设之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统计机关要围绕“十四五”目标任务落实加强履职,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44.强化基层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攻坚行动,深化选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干部驻村工作,推动村(社区)主干区外轮训和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常态长效,持续巩固村(居)“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的成果,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反分裂斗争桥头堡、民族团结工作队、群众致富带头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三个特别”要求,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基层导向,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一手抓严管严教一手抓关心关爱,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把对党忠诚、反分裂斗争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熟悉民族宗教政策、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干部选配到重要岗位。加大县(区)党校建设力度。发挥好老干部作用。深化干部人才援藏,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健全拴心留人机制。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区党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同心同德、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感恩奋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谱写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