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目标挪穷窝 摆脱制约快发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立足昌都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多的实际,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1.9万户9.9万(不含跨市搬迁)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挪离了穷窝、改善了生活,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丁青县瓦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形式多样、有利于发展的安置方式,科学编制了《昌都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正确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确立了“六靠、五方便、两避让”(靠县城、靠乡镇、靠中心村、靠景区、靠产业园区、靠交通要道,方便安置点选点规划、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公共服务配套、方便群众发展产业、方便交往交流交融,避让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搬迁原则,贯彻落实区党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金沙江沿线三岩片区7个深度贫困乡镇1.16万人的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动从村(居)向城镇搬迁、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搬迁、从封闭区域向公路沿线搬迁、从资源匮乏区域向资源富裕区域搬迁,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促进贫困区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搬迁群众入住仪式
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突出在精准识别、区别施策上下功夫,科学识别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由县、乡、村和驻村工作队自下而上层层审核把关、层层签字确认,并组派市、县、乡、村四级专项工作组走村入户监督检查,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反复核实、对档,做到人有名、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市有平台,各项程序规范、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左贡县雅卓幸福新村,别具藏东民居建筑特色的公寓楼格外引人注目。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围绕满足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严把审核关、选址关、风貌关、朝向关、面积关、户型关、配套关、环境关、产业关、就业关等“十关”,在搬迁选址上,结合安置点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对搬迁原因、拟搬迁地点等进行全面评估,认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点选址科学合理。在房屋设计上,严格按照新建民房必须坐北朝南、宽敞明亮、人畜分离、一户一厕的建设要求,采取防水、保暖和加固抗震等措施,对民房外观进行美化处理,整治规范周边建筑物,确保新建安置房错落有致、安全舒适和达到抗7级地震标准,广泛征求搬迁群众对房屋布局、功能、适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群众赴拟搬迁点进行实地查看,由群众自行选择房屋位置、户型,充分有效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在项目施工上,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按照“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及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1万元的原则,不搞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因搬迁举债致贫返贫。
边坝县民族路活动广场
坚持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严格按照“点内统一建设,点外归口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做好易地扶贫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结合新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明确集中安置点按照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安置点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统一建设“八室一超市一广场”(支部书记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支部会议室、综合会议室、文化室、值班室、财务室、卫生室,农资和生活用品超市,村级活动广场),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切实提高他们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扶贫开发、富裕一方,把发展产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脱贫的“造血”功能, 利用安置点资源优势,依托县城、乡(镇)、小城镇、旅游景区、水利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统筹规划后续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