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1:5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图①:在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噶尔县左左乡上左左村村民宿加在查看蔬菜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图②:八宿县拥巴乡村民格松旺扎(右)在八宿县西巴村小型砖厂里忙碌。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图③:丁青县尺牍镇乌巴村村民斯朗德吉在尺牍镇的一家超市里打工。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连着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冷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拓宽就业渠道“指路子”、解决财力匮乏“给票子”、加强就业引导“转观念”……“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核心目标,通过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工程项目吸纳就业、组织化转移就业等举措推动农牧民就业。2016年以来,我区农牧民转移就业累计实现近500万人次,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群众旺加,利用多年务工经验率先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于2019年组建了秋木乡敏果普村荀旺劳务合作社,带领40余名群众实现劳务收入1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达2.5万元。
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22岁的次旦卓嘎在青海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工作已近5个月了。坐在生产车间控制室电脑前,她一会儿看看监控大屏幕,一会儿在电脑上敲敲打打,褪去了刚工作时的青涩与懵懂,现在的她俨然是一名“行家里手”。
2018年起,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由村委会主任琼琼牵头成立了林周县罗玛仓农机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村委会主办、村民参与监督方式运营,雇佣本村村民27人作为驾驶员、维修工等,通过不断整合资金和完善机械种类,合作社现有固定资产940余万元,各类机械30余种104台,今年创收达90余万元。
……
区外就业、组建劳务合作社、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时代,农牧民群众对于更好参与市场就业有了更多新想法、新行动。
在满足农牧民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方面,项目带动是一条好路子。“十三五”以来,我区充分发挥项目带动就业作用,通过施工单位、劳务输出组织等,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2020年以来,项目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占用工总量的60%,群众在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既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贡献,也有效增加了现金收入。
我区还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652个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6.9万名农牧民依托就业基地实现就地就近就便就业,通过就业基地增加劳务收入10.3亿元。
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走进日喀则市公共职业技能服务中心,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开设的厨师、挖掘机、钢筋工和农机维修等20个工种的培训课堂个个围满了培训人员。
日喀则市公共职业技能服务中心教务办主任格桑罗布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培训提升农牧民的能力素质,促进就业、促进增收。服务中心自2016年5月运营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5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8%,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达总人数的80%以上。”
拥有“一技之长”不仅是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更增添了其以平等的身份通过竞争获得工作机会的底气。
据了解,2016年至2019年,我区共下达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补助资金2.79亿元,通过“订单定向式”和送教下乡等方式,使15.31万贫困人口得到技能培训。今年1至10月,全区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954期,培训10.5万人次,支出培训资金21087.2万元。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我区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先后制定了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着力保障农牧民平等就业的权利,帮助解决就业门路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问题,覆盖了农牧民、高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并针对不同群体“因地制宜”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享受就业创业政策的人员全覆盖。
强化就业服务保障
“感谢就业扶贫政策的帮助,让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挣的工资除了生活费以外,还可以补贴家用,家里的生活也有了改善。”如今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工作的罗布顿珠乐呵呵地说。
罗布顿珠以前是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加兴乡雪朗村村民,2012年到2013年,由于母亲患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他虽有心改变现状,却因缺乏技能无法就业。林芝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转移就业脱贫组得知情况后,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将其送到拉萨参加了保安和消防理论知识培训,并推荐他去林芝市人民医院工作。
在我区,像罗布顿珠一样享受到需求咨询、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农牧民群众数不胜数。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区还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登记制度,将农牧民工全面纳入失业登记范围,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农牧民就业专场招聘会和企业用工需求对接会、“春风行动”“送岗下乡专场招聘”等活动的举办,把就业岗位和就业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让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此外,我区各市地依托就业服务站点,帮助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外出务工,主动回应他们在吃饭、住宿、往返、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就业过程中,群众完全自愿选择,如果不适应或者不想继续工作,随时可以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