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07:1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把忠诚担当写在高原大地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成功实践综述之八
图为援藏医生姜勇(右一)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正在进行业务交流。记者 潘多 丹增群培 摄
喜马拉雅群山起伏连绵,一座座高矗的山峰犹如无字丰碑,见证着在雪域高原上奉献、奋斗的援藏干部人才的光辉业绩。
26年前,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正式开启,一批批援藏干部继承“老西藏精神”,前赴后继奔赴雪域高原,用一腔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把忠诚担当写在了高原大地。
党中央为对口援藏把舵定向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北京、上海等9省市和原水电部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43个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和“长期支援、自行轮换”的干部援助方式,自此开启了中央与全国兄弟省市长期对口支援西藏发展的历程。
对口援藏机制的建立,是中央支持西藏的一项创举,也凝聚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深情厚谊。
伴着历史的脚步,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对援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2015年和2016年,医疗人才和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也先后开展,援藏机制不断完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使我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高度稳定和谐、生态文明持续向好、经济增速全国领先、基础设施全面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提前高标准完成、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这为做好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口援藏在内地与雪域高原间架起了一道坚固的桥梁。自中央开展援藏工作至今,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关省市、中央企业已先后选派9批次9600多名干部来到西藏工作,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经济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业援藏、就业援藏以及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援藏格局。
以实际行动让西藏各族人民得实惠
2016年以来,中组部、人社部等部门全力推动干部人才援藏工作深入开展。承担支援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始终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精心组织、高位推动,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发展进步。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援藏干部人才作为西藏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面对记者提问,我区代表、委员们发自肺腑地说:“今天西藏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从昌都邦达机场出发,沿途雪山草原的高原景致让人大饱眼福。一个转弯,现代化的风景闯入眼帘,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街道纵横相交,这便是吉塘镇广东新村易地搬扶贫迁集中安置点的新面貌。傍晚时分,阳光映在红砖白瓦上,老人们围坐一起拉着家常,儿童嬉戏其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吉塘镇广东新村地处吉塘特色小城镇东边,紧靠G214国道,交通极其便利。2016年4月,在广东省大力支持下,总投资4248.87万元(其中广东援藏资金2900万元)的广东新村开工建设,2016年11月建成投运。
近年来,像广东省一样,承担支援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西藏打赢脱贫攻坚,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改善基础设施,有效地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各援藏工作队在做好“输血”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援藏,不断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各援藏工作队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技术,培训农牧科技人员,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同时,在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内地与西藏频繁展开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大批受援地群众赴内地考察学习经济建设、旅游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数据显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近5年来共投入援藏扶贫资金143亿余元,实施援藏扶贫项目1800多个,推动内地284个县区与西藏的县区、乡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23万余名群众脱贫,全方位助力西藏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扬“老西藏精神”爱洒高原
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坚持发扬“老西藏精神”,用他们的真诚、实干和无私为西藏各族群众谋得了实惠,带来了变化;他们带走的是与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
当雄县,距离拉萨市区170多公里,海拔平均超4300米。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王猛,原以为凭着自己12年当兵经历练就的身体底子不会有啥大事,结果刚来当雄县任县委常务副书记时,就见识了“高反”的厉害,走路基本靠“挪”,动作稍大点儿就缺氧,头晕、头疼、心悸、失眠……
缺氧不缺精神。王猛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后,决定实地调研,寻找“穷根”。他克服重重困难,翻山越岭,走遍了当地乡镇、村组、学校、寺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集中研讨后,明确以旅游、畜牧和天然饮用水为主的产业扶贫援藏工作重点,帮助牧民脱贫。
在尼木县,从北京市平谷区来的援藏干部、尼木县县委常务副书记赵金祥引进了平谷大桃。通过大桃种植与合作社经营,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去年6月,来自广州的黄梦华与来自广东省的其他19名援藏教师一起来到林芝一中,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从早上6点开始,忙到晚上10点多查完宿舍,黄梦华倒不觉得累,乐在其中。她说:“我没有感觉自己在援藏,就觉得大家是一家人,我是来林芝走亲戚的。”
桑吉拉姆是黄梦华结对指导的本地教师。为了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她一次次旁听黄梦华等援藏教师的课。“受援藏教师的影响,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教学方式上的改变,现在我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的空间。”桑吉拉姆感慨地说。
援藏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同时,也是鼓励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