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10:21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新华社武汉4月25日电 题:上下同心,守望相助——中国抗疫众志成城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林晖、安蓓、黎昌政
4月24日,随着最后一位重症患者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湖北省及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实现清零。
从一度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最高峰一天新增1.3万多例,到无新增确诊病例、重症清零,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武汉人民和全国人民携手,从冬到春。
4月24日,在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医务人员在护理核酸检测结果转阴的新冠肺炎病人。当日,湖北省及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实现清零。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上下同心者胜,众志成城者赢。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人守望相助,为彻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驰援
4月18日,距离武汉“解封”已过去10天。晚上7点,列车长辛佳乐登上武汉开往漯河的G554次高铁。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当天,他值乘的就是这趟车。
辛佳乐在列车上工作了7年,每年春运,看到的是满载的车厢,感受着乘客们踏上返乡路途的喜悦。而今年,他第一次面对空无一人的车站。
“虽然70多天没有普通旅客出行,但武汉站运转从未停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物资源源不断汇聚武汉,全国人民和湖北、武汉人民一起,共同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辛佳乐说。
疫情突如其来,湖北多地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缺乏,救援物资告急!
关键时刻,党中央紧急部署,充分考虑疫情现状、人力资源储备及受援地市医疗资源缺口等情况,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
从1月下旬开始,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与此同时,地、空大通道也高速运转,成为记录众志成城战“疫”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正月初一,浙江、江苏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近300人需乘高铁驰援武汉,国铁集团迅速安排医疗队从杭州、南京分乘高铁到合肥会合,再换乘前往武汉。在合肥南站中转时,52名铁路干部职工组成接应小组,及时转运医疗队随车携带的12吨医疗用品,仅40分钟就完成转运工作。
1月25日,送站亲友在铁路南京南站站台为医疗队队员打气加油。当日,首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从南京集结出发,奔赴武汉。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高铁武汉站是医护人员、医疗物资集中到达最多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三分之一以上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经高铁运达武汉站,再中转至各大医院。
共产党员、值班站长贾青青为代表的33名高铁客运员组成的“头雁”党员突击队,平均每天要接车10多趟、转运医疗物资500多箱,最多的一天接车22趟。
从1月23日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到3月下旬,全国铁路累计运送援湖北医护及救援人员约400批约1.2万人;向湖北和武汉地区累计装运防控保障物资超过30万吨。
4月15日中午,武汉天河机场出发大厅,《歌唱祖国》再次响起。
最后一批撤离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约180人结束80多天的救助任务,从这里启程返京。
从1月26日开始,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陆续赶赴武汉入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4月12日下午,中法新城院区C9病区正式关闭。109例重症、危重症患者重新赢得生的希望。
4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队员与武汉同济医院医务人员共同将中法新城院区C9病区最后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这名患者是一名在疫情防控一线感染的武汉当地医务人员。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疫情肆虐,空中大通道从未停息,争分夺秒,昼夜不停。
1月23日至4月8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70余天,共有4400余架次飞机在这里紧急降落起飞,3.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驰援而来,超过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调动规模和速度。
在天河机场的飞行日志上,记录了这几个瞬间:
2月13日,一批增援武汉的军队医护人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
——2月9日,41架包机运送近6000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创下迎接运输保障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天;
——2月13日,国产运-20等3个型号11架军用运输机,满载着人员和物资抵达,这是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大空运任务;
——3月31日,51架包机从这里起飞,接运7000余名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返程,创下民航执行的最大规模医疗队撤离任务纪录。
3月31日,人们送别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队员。当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奋战两个多月后,共有136名医护人员的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离开武汉返程。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各支医疗队从接到通知到组建完成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从集结出发到抵达武汉、湖北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相信中国采取的措施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由衷赞叹。
心手相牵,守望相助
夜幕下的武汉灯光璀璨。以战“疫”为主题的“灯光秀”亮起,铸就了江城的“不夜天”。与全国各省区市名字同时亮起的,还有“感恩有你,共克时艰”。
武汉夜晚的“战疫灯光秀”(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毓国摄
危难中,武汉不是“孤岛”,更不是孤军作战。全国人民与武汉人民一起,守护着这片家园。
1月24日大年三十,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宋彩萍组织护士查房时,接到了出征武汉的命令。
“疫情不等人,军人就该在战场冲锋!”从临危受命到整装待发,仅有4个小时准备时间。安置好所负责的病人后,宋彩萍急忙赶回家准备行装。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宋彩萍鼓励大家奋勇努力,战胜疫情(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时间紧迫,甚至来不及吃上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临别时,16岁的儿子紧紧地把宋彩萍搂在怀里。他知道,每当妈妈紧急奔赴战场,正是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当晚,450名白衣战士在茫茫夜色中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治工作中。
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
这张标注了日期的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就此启动。先后有来自军队和全国各地的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战“疫”前线,与湖北50余万名医务工作者并肩奋战、共战疫魔。
望着一批批医疗队员们走下飞机时坚定的眼神,天河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李俊热泪盈眶:“武汉,有救了!”
在白衣天使驰援荆楚的同时,广大建设者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武汉战“疫”贡献力量。
除夕之夜,43岁的武汉市江夏区农民工胡晓红正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个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急需工人的电话打来,她扔下筷子就往工地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下图是2月5日拍摄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经过十昼夜的奋战,2月6日,雷神山医院正式通过武汉市城建和卫健部门的验收,并开始逐步移交。 新华社发
正是在像胡晓红这样的普通建筑工人的不懈奋斗下,仅除夕当天,遍布藕塘、土堆的5万多平方米场地全部平整,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足以填满57个标准游泳池。
——约10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建成;
——29个小时,首批有4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改建完成,开舱收治病人;
——一个月内,武汉市改建16家方舱医院,改造86家定点医院,新增6万多张床位,相当于新增60多家三级医院的床位数……
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大转变,离不开7万多名建筑工人不舍昼夜为疫情防控构筑起的生命屏障。
心手相连、守望相助,每一个武汉的普通人,都活出了英雄的模样。
汪勇,武汉一名普通的“80后”快递员。疫情期间,他偶然加入了一个医护人员车辆需求微信群。当看到群里一名金银潭医院的护士求助说“回不了家”,汪勇难以入眠。
第二天早上6点,他瞒着家人,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
2月24日,在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汉口大药房,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把为居民购买的药挂在身上。 新华社发
“我做这件事的初衷很简单,一天接送一个医护人员,可以为她们节省4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小时。400个小时,他们能救多少人啊!”
从一个人接送到发展一个团队,汪勇组建了志愿团队,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
免费接送,协调防护物资,采购生活用品,解决医务人员的吃饭以及修眼镜、修手机等各种棘手琐事……
点滴微光,汇聚璀璨星河。
3月2日,在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医用防护服生产线,工作人员在进行生产作业。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武汉市江岸区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日日为社区群众采买药品,数十个药袋挂满全身;
——武汉市公安局神龙派出所民警肖利军细心守护着社区里的64位独居老人,每晚都到独居老人家里走访;
——46岁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卫女工朱连芳主动请缨,进入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协和西院进行保洁消毒工作……
一双双手扛起重担,一份份爱接力传递,汇聚起战无不胜的抗疫力量。
同舟共济,勇毅前行
1月26日,大年初二。在江苏老家过年的袁传伟星夜返厂,一个人“扛”起一条生产线。
袁传伟是苏州盈玛精密机械公司的生产负责人。公司刚接到一批用于湖北医院消毒设备的“火线订单”,而工人们已经回乡无法赶回。原本需要5名员工协同才能完成的工序,袁传伟硬是一个人扛了下来。
此后10天,这条“一个人的生产线”连轴运转,生产出100多套产品。
1月28日,满载350吨检测合格蔬菜的14辆货车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出发,这批蔬菜是无偿捐赠给武汉市的。 新华社发
疫情突至,正值春节假期。抗疫的战场上,口罩告急!医用防护服短缺!大量医用物资供应不足!
疫情就是命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重点行业企业加班加点、增产扩产。
一场上下同心的后勤保障战全面打响!
这是与时间竞速、与病毒赛跑的中国效率——
加紧建立重点企业生产临时调度制度,派出驻企特派员全力扩大国内生产;
4月8日凌晨,武汉“解封”后,车辆通过武汉西高速收费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建立国家临时收储制度,组织多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能、增产、转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税收、金融支持,有力保障全产业链协调运行;
加快疏通物流“堵点”,保障生产所需原料运输畅通,为疫情防控物资入境开辟绿色通道……
2月29日,全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双双破亿,不到一个月产量增长十几倍。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166万只,医用防护服从日产0.87万件跃升至超过30万件,一线医护人员防护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这是同舟共济、全面动员的中国力量——
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人民群众生活物资必须全力保障!
3月19日,务工人员陈安心(前)准备上车。当日,551名湖北荆州务工人员搭乘G4368专列抵达广州,返岗就业。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多部门建立快速联动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重点保障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开辟食品、蔬菜、医疗物资等必需品绿色通道,撑起交通“生命线”;各地各有关企业对湖北省、对武汉市生活物资保障全力支持……
疫情大考下,我国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重启”的武汉,正在迎来新的希望。
城市交通运转起来,公园景区陆续开放;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九省通衢之地、中部工业大市加快苏醒,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激活。
4月8日,武汉“解封”当日,迎来2020年首场“云招商”。
3月28日,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武汉)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这是自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当天签约69个项目,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保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总金额达2451亿元。其中,11个总部项目落户武汉。
潜江小龙虾、秭归橙、英山云雾茶……为解决当地农产品滞销问题,全国多地政府鼓励优先采购湖北农产品,各大央媒线上“带货”,全国人民纷纷“搭把手”,掀起了一股为“鄂货”下单的热潮。
全国为武汉加油,武汉也为全国助力。
4月22日,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进行最高测试速度试验。
速度指针不断升高,直到跑出时速385公里试验目标值,在没有降速情况下通过裕溪河特大桥,创造了世界300米以上大跨高铁桥梁最高行车速度。
4月22日,在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经过浙江湖州境内(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此时,远在400多公里外的武汉,中国铁建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程师李秋义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实时传送过来的轨道各项数值。
“虽然还不方便去现场,但我们为裕溪河特大桥量身定做了轨道状态监测系统,有了这个‘千里眼’,设计人员在武汉总部就可以实时监控。”他说。
同舟共济、勇毅前行。
到4月17日,湖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复岗率分别达到98.2%、93%。整体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抗压前行的湖北,正如同今日中国的缩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一定能夺取战“疫”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