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天河两岸看西藏】吞巴:“文香故里”的致富新路

2019-09-29 07:39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沿着318国道向西行,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距拉萨120公里左右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城便在暗香浮动中映入眼帘。近日,“天河两岸看西藏”新媒体采访组一行驱车来到被誉为“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的尼木县吞巴乡实地探访。

藏香制作手艺代代传

刚走进吞达村,就看到房屋散落在山谷之中,远处雪山融水形成一条条小溪,从村子中穿流而过。溪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正在以水为天然动力磨制藏香原材料。

72岁的索朗罗布正熟练地晾晒自己制作的藏香原料——柏木泥砖。改革开放前,他曾在吞达村担任小学藏文代课教师,1994年开始,索朗罗布先是务农,期间,他学会了制作藏香的技艺。“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制作藏香对于家庭生活的改善有很大帮助。现在除了自己投入的材料钱,每月纯收入5000多元。”

采访期间,记者有幸观看了藏香原材料制作的初步工序。只见制作者先是把柏树干锯成去皮小段,中间打孔,然后用木楔子紧紧插上,将木楔子嵌入水车摇臂,在水车带动下,柏木段在铺着石板的槽中被磨成木泥。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时往槽里加水,避免已磨成的木粉随风吹散。

来自四川从事藏香生意的严先生不远千里来到吞巴镇挑选藏香。“尼木藏香还保留着传统的藏香制作工艺,且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原料配方独特,具有杀灭细菌等功效。”据了解,藏香原材料很丰富,以柏树主干为主料,再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水安息等28种材料,按适当比例搓揉而成。

除了坚持纯手工制作藏香,代代相传也是手艺延续下来的重要方式。尽管自己仅做了6年的藏香,但索朗罗布把手艺传给了儿子米玛扎西,后者从12岁就开始制作藏香,并把成品放在网上销往区内外。

做大做强藏香产业

“吞巴镇每家人都会制作藏香,制作手艺却参差不齐,曾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尼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博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规范化,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让更多群众走上产业脱贫的道路,吞巴镇在2016年成立了第一个以藏香制作、销售和工艺展示为一体的企业——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

从事藏香制作30多年的欧珠告诉记者,“我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藏香制作技艺,以前主要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作、销售藏香,销路有限,卖不上好价钱,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欧珠说,自从村里成立了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他和乡亲们都加入其中,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现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那么好,凭着自力更生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踏实搞好藏香产业,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文博表示,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目前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经营过程中,坚持以党建引领,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股份制自主经营,并建立“四大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到藏香生产中来,实现增收致富。在公司收益分红方面,2018年该公司人均分红1.8万元。据介绍,吞巴镇目前一共有四家藏香合作社。

随着西藏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尼木藏香成为许多“爱香”之人在创业路上的首选文创产品之一。当地农牧民合作社也随之瞄准文创产品与市场体验,让藏香文化以新的传播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据了解,吞巴乡藏香制作工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吞巴藏香已在2013年申请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文香故里”做足人文旅游

尼木吞巴景区所在地是藏文字创始人、藏香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景区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吞弥·桑布扎故居、经堂、吞巴庄园等古建筑。

据了解,吞达村整个规划以“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幸福和谐之村”为定位,紧扣吞弥·桑布扎为代表的藏文与藏文化特色,传承弘扬水磨手工藏香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工艺传承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牢牢把握吞巴现有核心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资源完美结合。文博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建立藏文字和藏香博物馆,宣传藏香、藏文字对西藏文化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是展示以水磨手工藏香制作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藏香、藏纸、藏雕刻、藏陶、藏靴、藏戏、藏鼓等民族特色产品展示在吞巴景区,倾力打造一条专属尼木的文化长廊。

目前,吞达村已成为西藏自治区 “拉萨—日喀则”黄金旅游线和拉萨“一环一线”精品旅游线上的关键景点,是拉萨七大优先发展旅游区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全村民居外观全部改造完成,景区功能进一步提升。拉日铁路从吞达村南部通过,尼木县唯一的车站就设在吞达村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