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07:45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3月的雅砻河谷,清风染绿了柳梢,处处生机勃勃。
山南市乃东区门中岗村的村民们在“西藏第一块农田”上,隆重划下春耕“第一犁”,将青稞种子埋入希望的田野,许下丰收的美好心愿。
待到春天翻地、施肥,夏天灌溉、除草,秋天收获、脱粒,一亩地能收近350公斤青稞。被收购加工后,它们将变成糌粑、白酒、面包、饼干、方便面等几十种青稞产品,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人们的餐桌上。
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被誉为“粮食之母”,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控血糖等作用,在西藏粮食作物面积、总产量占比中均达80%。
3500年青藏高原青稞种植历史,造就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像这样歌颂青稞的歌谣和传说,在西藏数不胜数。
然而,民主改革前,西藏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粮食产量较低。“即使在几十年前,大伙儿种青稞,耕地用二牛抬杠,一家人一年忙到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有时候还填不饱肚子。”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白堆村村民巴桑说。
民主改革60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青稞“变”了,变得更高产、更有营养,加工的食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为提高青稞的产量,西藏从1965年开始进行青稞杂交育种,经过育种工作者多次杂交累积,“藏青2000”“喜拉22号”“山冬7号”“冬青18号”等一系列主栽品种逐渐被推出,使得青稞品种更优、种植方式更现代化。
目前,西藏种植青稞200多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70%,青稞亩产由1980年的150公斤提高到如今的平均亩产319公斤,并使同期全区粮食总产由50.5万吨提高到95万吨以上。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杜杰表示,经过多年发展,西藏青稞供给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随着青稞价值被挖掘和认可,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对青稞的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西藏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制《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立青稞基础产业发展地位;还制定出台《“十三五”西藏自治区粮食“双增长”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青稞增产行动的意见》。
原本用来糊口的青稞,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2015年,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金嘎村村民达瓦顿珠耕种的93亩耕地中,85亩种植“藏青2000”,当年产量就达3.4万公斤,收入15万元。“‘藏青2000’高产、白粒、大穗、高秆,品种很好。”达瓦顿珠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是1965年的105倍。
多年来,良种补贴、繁育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国家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青稞的积极性。同时,青稞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也被不断发掘,青稞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也逐年加大,青稞逐渐从“产自高原”走上“产业高原”。
青稞β-葡聚糖含量世界之最的重大发现,正在带来西藏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近年来,越来越多青稞企业、青稞产品涌现青藏高原,青稞产业化开发已全面启动。目前,西藏有青稞加工企业37家,青稞加工转化量11.1万吨,产值11.1亿元,在历届农交会上青稞加工产品共获6个金奖。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介绍,作为西藏第一大特色农作物,青稞已经开始走上了创新之路,并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农科院已研发青稞产品100余个、生产企业研发系列产品9个;创建了一批自治区级著名商标,如“雪域圣谷”青稞香米、“藏缘”青稞酒、“罗旦”糌粑、“喜孜”青稞酒、“吉祥粮”青稞面包、“珠穆拉瑞”饼干等,青稞食品也越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坐落在西藏达孜工业园区的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青稞酒立业,深挖产业链,开发出20余种青稞酒系列产品;为进一步转型升级,还把青稞产业链向第三产业延伸。目前,这家公司正在厂区内建设青稞文化馆,其中包括青稞科普、青稞农耕文化展示、青稞加工体验、青稞3D影院等项目。
青稞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尼玛扎西表示,下一步,西藏将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青稞良种推广,增产增收,未来西藏青稞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预计可达百亿元。
(新华社拉萨3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