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2018-12-29 09:55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何雨欣、方问禹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我们村庄变成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美国纽约曼哈顿,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晚,站在联合国的颁奖台上,浙江安吉县农民裘丽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故事,引起全场热烈掌声。

  这背后,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生态变革。

  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他一直牵挂关怀并多次指示推动这项工程。15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这项工程。

  从实践中萌发并不断发展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指引,还跨越山和海,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图文互动)(1)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空中俯瞰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镇(4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一)山川新风

  离开喧嚣的都市,行在浙江秀水明山之间,一个个小村庄镶嵌其中。走进这些小村庄,仿佛走进了“万花筒”——

  安吉鲁家村,野山茶、蔬菜果园、药材等18个家庭农场星罗棋布,一列颇具童话气息的彩色小火车穿梭其中,将农场串联起来供游人品味农趣;

  绍兴棠棣村,无地不种花,无人不卖花,当地村民兰花种得尤其好,市场更是遍布全国,村民们腰包鼓,人们笑脸也像花儿一样;

  开化杨村村,很多家庭养殖香猪,但村里整洁干净,还创造性打造出一个“猪宝宝文化乐园”,将养殖和旅游融合开发;

  ……

  然而,时光回溯到15年前,浙江的农村则是另一番情景。

  经济发展多年领先,浙江也率先面临环境污染带来的阵痛,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普遍存在……

  2002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立刻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在一个个村庄里,他察民情、听民声,农村环境问题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折射的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质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什么样的切口,破解这道生态与发展的双重考题?

(图文互动)(4)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游客乘坐观光小火车从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休闲驿站边驶过(3月2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直接推动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这是突出问题导向、民意导向、趋势导向、目标导向的大手笔——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给予了肯定。

  随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论断迅速成为引领促进发展的新导向。

  “感觉这条路走对了,越走越有奔头。”

  从多年因为GDP落后在县年度工作会议排在后面,到调整考核指向后,因为被评为“全国首批环境优美乡”坐到前排,时任安吉山川乡乡长王琴英回忆说。

  曾经的山川乡,竹木过度砍伐,不少山沟里几乎都没了水。

(图文互动)(5)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俯瞰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茶园(11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孟晨光 摄

  不准砍伐树木、不准电枪捕鱼、不准开矿挖石……认定“千万工程”指引的路子,山川乡下了决心,将村民多年来的生计列入了“禁止名单”,并写入乡人大决议报告;为了涵养水源,还建了生态水库。

  经历一番彻头彻尾的整治后,山川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茶叶、旅游业也开始发展,2004年,成为“千万工程”现场会议后全省的考察点。如今的山川乡,河水潺潺,茶园青青,村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亲自抓“千万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都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作现场指导。此后,这也成为浙江历届省委每年雷打不动的惯例。

  2003至2007年突出示范引领,在1万多个建制村推进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

  2008至2012年突出整体推进,主抓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

  2013年以来突出深化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图文互动)(10)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红里山村,村民将初分初拣的垃圾投入家门口的分类收集桶(10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千万工程”一路走来,浙江农村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们的习惯发生了巨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曾经的“水晶之都”——浙江浦江县,家家户户建水晶作坊,很多村里的河水因为浸入水晶打磨的粉末变成了白色,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倒数第一。

  “污染河流、毁坏家园,哪怕金碗也要把它砸了!”

  浦江县掀起一场水晶产业整治雷霆行动,终于摘掉了“全省最脏县”的黑帽子,河水越来越清,鱼也越来越多。

  曾经的“生猪大县”——浙江海盐县,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境内河道众多却污染遍布,不少村子里“奔驰宝马狂奔在猪粪堆里”。

  当地发动“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引导养殖户走上转产转业、绿色发展之路,江南水乡重现生机。

  ……

  不走容易的路,要走正确的路。

  突出高质量,打造升级版。进入新时代,“千万工程”进一步丰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涵外延,更加注重乡村特色、环境治理、乡风文明、宜居宜业,让乡村不仅干净美丽,而且充满温度、各具韵味、富有活力。

  15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为浙江农村地区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长9.1%,是全国13432元的1.86倍,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对于“千万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挂念在心。“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2015年5月,他在浙江调研时说。

(图文互动)(2)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9月2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举行,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鲁家村村民裘丽琴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 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二)生态变革

  走进浙江德清县,城与乡在这里握手。

  车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界线已经模糊,西部翠竹茂林、山青水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

  一座现代化的地理信息小镇短短3年从无到有,聚起237家地理信息相关企业,优美宜居的环境与现代化的产业相得益彰。

  有面子,更有里子。从打破城乡迁徙的户籍障碍,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赋予乡村要素以市场价值,实现的是人、财、物在城乡之间自由涌流,改变的是传统城乡工农关系。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观察这种城乡关系的变迁,越发耐人寻味。

  “40年来,浙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乡村形态功能不断演变。”

  顾益康,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亲历“千万工程”的启动及实施。在他看来,这一工程成为乡村巨变的催化剂和引领器——

  乡村裂变,农业集体化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浙江部分村民先富起来,但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也逐渐积累;

  乡村蝶变,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渐显弥合之势;

(图文互动)(6)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38岁的村民钱迪红在照料兰花(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乡村聚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进入后工业化、后城市化时代和生态文明新时代,城乡全面融合发展,乡村生态、人文优势凸显,发展资源要素开始向乡村回流。

  浙江乡村走过的路,也折射着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回顾起来,‘千万工程’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是从抓农村环境入手,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指引方向。”顾益康说。

  沿着“千万工程”的路子走到现在,浙江不少城乡发展正迈向“3.0版本”:从乡村生态修复、旅游业兴起,到资源要素回流、乡村全面复活,再到城乡产业互补、乡村优势渐显……

  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细,“千万工程”由此散发旺盛的生命力。

  “会烂垃圾”箱绿色,上面写着:骨髓内脏、菜梗菜叶、果皮、果核……

  “不会烂垃圾”箱灰色,上面写着:玻璃、牛奶盒、金属、塑料……

  垃圾箱上还竖起牌子,联系党员、农户名、编号均一清二楚。

(图文互动)(7)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几名年轻人行走在浙江省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类似的分类垃圾箱,在不少浙江农村里随处可见。如今,谁要乱扔垃圾,村民们自己首先不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名外来游人进到一个村子,边吃甘蔗边吐皮,一位村里老爷爷就在后面跟着扫。

  农村垃圾处理,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具体实践中是很难破解的一个难题。

  浙江农村垃圾分类经历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村干部带头,和每个村民结对子共同做好源头分类;探索会烂的垃圾镇里处理、不会烂的垃圾集中到县里处理等因地制宜的处理模式;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不遵守的开出罚单;探索资源循环利用,让村民尝到垃圾回收的好处……

  “千万工程”从解决农村垃圾等问题起步,贯穿着群众视角。

  “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记挂在心上,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还关心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等。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彰显,指引着浙江乡村巨变,指引着中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农村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成为先行先试者。

(图文互动)(11)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村民进行鱼灯表演(2017年2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浙江乡村创业,看到了“美丽经济”的巨大潜力;

  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参与到村子未来的规划,因为“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和自己的生命有关”;

  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挖掘村子的文化优势,展现人无我有的一面;

  ……

  环境做文章,群众是主体,发展是根本。

  2017年,浙江森林覆盖率61.17%创历年新高;城乡居民收入比2.05,全国各省份最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91.6%……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和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从地理位置看,两村一南一北,却结成了兄弟村。

  鲁家村在乡村规划、环境整治、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等方面特色突出,袁家村主动提出两个村子结对取经、共促发展。

  “下一步我们牵头打造‘百村联盟’,将全国各地具有相同乡村理念、经营模式的村拉进联盟,共同发展进步。”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说。

  “千万工程”启动于自然禀赋较好、经济基础较强的浙江,但内核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这也意味着其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一条生态新路更加清晰,长期不懈坚持下去、一代一代抓出成效,良好生态环境就会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图文互动)(3)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俯瞰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3月2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三)世界回响

  “将昔日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潺潺流水清可见底,赢得了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地球卫士奖”颁奖时对“千万工程”的评价。

  而就在一年前,2017年12月,同样的场合,同样的“地球卫士奖”,获奖的是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

  连续两年获奖,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广泛认可,凸显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中国担当。

  在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看来,中国行动回答的正是全球性挑战和课题——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众健康三赢?

(图文互动)(8)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景区的电动游船行驶在湖区的水面上(8月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今年4月,索尔海姆来到浙江,走进一个个环境优美的乡村,看到了一张张过去的乡村被污染的照片。面对巨变,他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中国部分地区用较短时间就取得了一些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成果,这显示了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智慧。”

  随同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认为,这里,绿色发展带来了“金山银山”,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民众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加珍爱自己的家园,成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地球卫士”,这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模式,值得世界各地民众分享。

  放眼全球,分享“千万工程”绿色发展红利的人越来越多——

  浙江德清,被称为“洋家乐”的新型乡村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洋家乐,多由外国人开办,是更富有设计感和时尚生活气息的民宿或精品酒店。游人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境外;人们不仅可以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在周边各具特色的乡村品味不一样的乡居时光。

(图文互动)(9)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人们在浙江省德清县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开幕式上表演(9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仅仅在德清,已建成并开业的洋家乐就有64家,投资者分别来自南非、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等10多个国家,每年吸引十几万人前来旅游度假。其中的一家,还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为“除长城外15个必须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千万工程”挥写出的中国农村新画卷,高度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

  始于2003年的“千万工程”,先于联合国2030议程: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主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量……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以自身的努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愿景作出突出贡献和示范。

  “当今世界,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模式各有千秋,但唯有人民群众满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并契合科学精神的发展理念,才是最有价值的发展理念以及最有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出席“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的一位联合国官员如此评价。

(图文互动)(12)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浙江省安吉县灵峰街道目莲坞村村民(右)准备将生活垃圾投入流动垃圾清运车。安吉在县域乡村推广“垃圾不落地”模式,实行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2017年8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眼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千万工程”为新起点,13亿多中国人民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也必将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