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16:32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公众村一瞥。记者 潘璐 摄
拉萨往东,顺318国道和尼洋河而下,尚未进入林芝市区,便可见“民俗第一村”的牌子赫然立在路旁,这就是有名的工布藏族民俗村公众村。
山泉从茂密的山林中涌出,穿过村庄流入尼洋河;干净笔直的水泥路旁,挺立着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藏味浓郁的院落,吸引了八方游客。
环境升级靓形象
“公众”在藏语是坐落在山脚下在树林中的意思,公众村也就是坐落在山脚下树林中的村庄。据村民格列回忆,十多年前,大都是靠山吃山,树木遭到砍伐,周围山上一片光秃秃的景象。起风时,村里的泥土路灰尘漫天飞扬。眼看着树都要被砍光了,村子的出路又将何去何从?村民们痛定思痛,在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参与下,公众村从“靠山吃山”走上了环境保护的道路。
——对仅有的耕地进行了严格保护,并设立了标志牌,避免滥用耕地;
——建设管道引来山泉水供人畜饮用,并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水源保护区内实施封山育林;
——实行草场承包制度,减少草场纠纷,并通过人工种植苜蓿草,对牲畜进行圈养,落实退牧还草政策。
……
目前,公众村全村100%的村民都已用上了清洁、环保的沼气能源,建起公厕、安装垃圾桶,配备了森防器材,村容村貌整治和景观大道建设工作也已完工。
站在现在的公众村举目四望,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间有藏域风情度假屋、餐厅、精品酒店、民居及文化展示厅等分布在古老村庄的花前树下,一派美丽的藏家田园风光。
旅游强村富群众
公众村之所以有着“西藏民俗第一村”的美誉,就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漫步公众村,各种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上,让人感受最原始的山村风貌;景区由山间小道贯穿,民俗演艺厅、珞巴民居、工布民居、手工艺作坊依次展现;村里还有著名景点“千年核桃树王”,以及“糌粑喷香”“远古神佛”等人文景点;游玩间隙,还有烤藏香猪、烤全羊、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松茸羹等各色美食,可谓是旅游资源的“富矿”。
如何深挖优势,推动公众村旅游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格桑央金告诉记者,近年来,公众村依托“西藏民俗第一村”景区的优势,把产品定位为中高档的绿色森林产品,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优良、吸纳就业成效显著、带动脱贫致富明显的旅游扶贫道路。
2013年7月,通过与原林芝县旅游服务中心、圣雪旅游有限公司和广东中旅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西藏林芝“西藏民俗第一村项目合作协议”》,公众村被作为景区开始运营,村民可在景区内从事特产销售、卫生清洁、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在家门口端稳了旅游“金饭碗”。
此外,公众村还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业和特色种植养殖业。借助景区销售平台,村民们将农闲时节精心制作的民族手工艺品如木碗、氆氇等出售,不仅壮大手工艺品制作队伍,使其走上规模化运营道路,更是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公众村下辖的自然村色丁村在现有养蜂场、菌类种植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平菇、香菇、林芝菌的种植范围,大力发展藏鸡、藏猪养殖,依靠“民俗第一村”景区的旅游优势和距离地区所在地仅5公里的地理优势,主打“绿色牌、生态牌”,成功地将本村打造为“民俗第一村”的原材料供应商。
能人带头兴产业
在公众村一带,提起达瓦平措和他的“工布圣香”,名头可谓是响当当。作为公众村下辖自然村加定村的致富带头人,他的经历可以说是能人带头兴产业的一个缩影。
“我们这里是山区,林木资源丰富,我很早之前伐过木、采过砂石,不过慢慢认识到这是在破坏环境,我就另谋出路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达瓦平措创业的初衷。
原来,达瓦平措家有祖传的藏香制作手艺,他继承了下来。
为了让自己的藏香事业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达瓦平措成立了合作社,吸纳村民就业;为了让合作社得到更好的发展,达瓦平措还专门去广州和福建等地学习了相关机器的操作技术。
学成归来,达瓦平措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合作社的生意风生水起,藏香品种也随之增多。他还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开网店,做微商。
随着销路的畅通,长期在合作社工作的员工有9人,其中3人为贫困户,通过学习藏香制作,贫困户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更是掌握了一技之长,永久地摘掉了穷帽子。
与达瓦平措一样,不断致力于兴办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还有色定村的娟安,这位沉稳中略带一丝羞涩的藏族妇女凭借多年在景区工作的经验和不认输的干劲,将一家度假餐厅逐渐做成带动村民致富的阿吉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现有成员24户,其中90%为当地农牧民,是一家集特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养殖业、民族手工艺为一体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们通过参与制作串珠饰品、牛皮烙画刺绣唐卡以及养殖藏鸡、鸭、鹅等,每户每年可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分红。
采访结束,远远回望公众村,美丽的村落掩映在茂密的核桃林中更显静谧美丽,无限希望和勃勃生机正在冬日暖阳中酝酿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