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1 19:32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记者 德吉曲珍 摄
本网讯(记者 德吉曲珍)2002年,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菩日村在农田改造时意外出土了一批古籍书卷,2007年7月,西藏大学图书馆正式收藏了这批文献,并根据文献出土地点,将此文献命名为“菩日文献”。 “菩日文献”是继“敦煌文献”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藏文古籍文献,经文献专家和纸张抽样科学分析测试鉴定,其形成年代均在十四世纪之前,其中部分文献形成于吐蕃时期(唐代)。
“菩日文献”填补了贡唐地区古籍文献的空白
9月6日上午,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在西藏大学图书馆举行了藏文古籍文献《“菩日文献”精选本》出版发布会。
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所长西热桑布在发布会上介绍:“‘菩日文献’是继‘敦煌文献’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藏文文献,经文献专家和纸张抽样科学分析测试鉴定,其形成年代均在十四世纪之前,其中部分文献形成于吐蕃时期(唐代)。”经国务院批准,“文献”中的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先后入选第三批(2010年)和第五批(2016年)《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菩日文献”包含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宗教文献和世俗文献两大部分。宗教文献以《般若波罗密多二万颂》等显宗典籍为主,也有密宗仪轨及符咒等其他佛教典籍。世俗文献主要是诗词赞文、人物传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菩日文献记载了贡唐时期(吐蕃赞普后裔在下阿里建立的地方政权)菩日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再现了贡唐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填补了贡唐地区古籍文献的空白,为研究西藏宗教和文化的起源、变化、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的文献佐证。
“在贡唐地方政权鼎盛时期,有许多著名大师在菩日著书立说,讲经布道。‘菩日文献’记录了西藏地方各种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形成了大量学术珍品,特别是在《大藏经》对勘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此外,‘菩日文献’中也有大量反映古代文化艺术、审美心理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它的字体刀法、纸张墨色、版式行款、藏印以及各种符号图像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西热桑布说。
“菩日文献”属于国家一级甲等文献
西热桑布介绍,通过先进技术对“菩日文献”中抽样的文献进行纸质与年代的数据分析、测试验证,并结合文献鉴定学,对文献特征和内容的初步考证,发现“菩日文献”本身种类繁多,跨越年代较长,相当一部分文献确实是吐蕃时期(唐朝)的文献,年代最晚的也是十四世纪以前的古籍珍本。它是继“敦煌文献”之后,国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庞大的藏文古籍出土文献;共有一百五十多种近两千叶(页)。按照国家古籍分类标准都属于一级甲等文献,可以与“敦煌文献”媲美。
西藏大学在图书馆藏学文献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开展了“中国藏文古籍网”建设工作,成立了藏文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团队,围绕着藏文古籍文献收集、整理、数字化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菩日文献”编目整理、电子扫描和存档等工作。《“菩日文献”精选本》的出版,不仅妥善解决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也对改善古籍重藏轻用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