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四论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做好西藏经济工作

2018-08-21 13:57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 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

—四论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做好西藏经济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农牧民增收既是千家万户的“小钱袋”,更是国计民生的大体现、发展水平的硬指标。西藏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八成以上,就业和增收,关系到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自治区党委始终把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这一科学方法,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找准了农牧民就业增收的切入点;既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又强化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旨在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同时,推动农牧民在家乡就地实现就业创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出的是一套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组合拳”。

思路清、方法正,则成效显。近年来,我区坚持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500余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仅发展经营实体就实现农牧民就业2.2万人。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完全符合我区区情和广大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西藏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仍然是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一方面要广辟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鼓励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较发达地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就业创业、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拉长农牧业产业链条,拓展农牧区产业的“容人之量”,支持引导农牧民在本地发展中就近就便就地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能干会干”,是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的前提。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也要转型升级。既要面向发展现代化农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又要围绕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产业转移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含金量”。能干会干,还要想干肯干。要通过“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等载体,引导广大农牧民摒弃“等靠要”思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还要支持出去的农牧民回乡创业,影响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就业创业。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就业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和落实促进农牧民就业创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多种渠道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牧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农牧民到城镇和企业就业、经商创业提供更多帮助。要依法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途径。要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深入实施青稞单产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畜牧业特别是牦牛养殖业。要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要加快提升传统家庭经营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内生动力。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种养加”、商贸流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农牧民群众不离乡不离土融入产业发展、实现就业增收创造更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