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8 11:45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本报讯 近年来,昌都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全国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增质增绿增效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建设和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全力构筑藏东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全市通过实施重点区域造林、环周一线造林、城镇园林绿化、森林围城建设、防沙治沙、全民义务植树等工程共计造林1.1万余亩,主城区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城区绿地面积达到23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4%、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15平方米。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广场绿地4个,公园绿地7个。201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定为“自治区园林城市”。
高点定位,科学规划
昌都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精神,科学编制了《昌都市“十三五”国土绿化建设规划》、《昌都市“十三五”国土绿化建设实施方案》,同时聘请有资质的林业规划设计院,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发展思路,认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昌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薄弱环节,制定了系统恢复乔灌草植被的技术方案,以城市周边山地直观坡面综合绿化为重点,积极配套节水灌溉、景观和道路设施,统筹各项治理措施,创造性地建立起建筑与绿地协调发展、城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融的绿地发展模式,实现了城区园林绿化系统的良性发展。
攻克难点,质量建绿
规范流程,源头把控工程质量。进一步规范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程序,对周边山体绿化、城镇园林绿化项目均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择优选用资质高、信誉好的造林绿化公司组织实施。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全程监督,严把挖坑、苗木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等环节,确保每道工序合格,为保证造林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创新模式,全程提升造林水平。为彻底改变以往“年年植树不见树”的不良状况,昌都市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引进有造林资质、高原造林经验丰富的公司及农牧民施工队,采取承包造林及村集体、农牧民施工队后期养护的办法,由承包方进行造林并管护3—5年后移交当地村委会或当地农牧民施工队进行后期管护,真正做到了“谁造林、谁管理,谁管理、谁受益”。
保护优先,着力打造和谐工程。昌都市在推进城区周边私搭乱建区域造林绿化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治理区域内原生植被进行移栽或原址保护,在挖坑过程中尽量避开原生植被,坚决不破坏原有生态。目前,完成了三江原生态文化城、强巴林寺西坡等棚户区、私搭乱建区域1400余户房屋原址的造林绿化。同时,将800余株树木按照全市城区造林绿化总体规划和树木习性,分别移栽至明珠公园、森林公园,并落实了后期管护责任,实现了项目建设与原生态保护协调相融。
突出重点,营造靓点
植树造林成果显著,城市周边绿了起来。2014年以来,昌都市重点对市委市政府后山、军械库后山、体育场后山、嘎东路游园、强巴林寺西坡、达因卡、达玛拉公园、森林公园至生格村、野猪坝、三江原生态文化城等城市周边区域实施了造林绿化,在城关镇野堆村开展了防沙治沙工程,共完成城市周边山体绿化10281.8亩,落实资金30955.5万元,栽植各类苗木60余万株、成活率90%以上。城区防沙治沙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脆弱区域人为活动进一步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得到进一步防治,昌都市城市周边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城市功能提升迅速,城区居民幸福起来。昌都市委一届七次全委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创建全国园林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时将创建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作出了承诺,旨在以创促建,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品位。先后建成解放广场、茶马广场、天津广场、水上广场4个广场绿地及明珠公园、森林公园、达玛拉公园、强巴林寺西坡游园、儿童游乐园、卡若区街心花园、达因卡街心花园等7个公园绿地,在建与拟建桃花沟、重庆·三江·原生态文化城、孜通坝公园、达因卡-马草坝山地公园公共绿地4个。这些游园广场,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科学分布于城区各个区域,成为广大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全面提升了昌都城市影响力与居民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