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援藏工作>人才技术>

重庆援藏医生刘军——技术援藏,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18-05-07 10:3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本报讯(通讯员 何雷)   “作为医者,胸怀仁心,希望能让所有藏区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作为党员,援藏是责任,是伟大的事业,更是党赋予我的光荣使命!”昨天上午,尽管信号很不稳定,远在西藏昌都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的刘军在电话里,仍然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刘军,重庆市援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队首席专家、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17年12月,她和重庆市另外19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一道,作为援藏干部出发抵达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医院,开始为期18个月的援藏工作。她走时,唯一的儿子正上初三、80多岁的母亲也需要照顾,丈夫也是一名医生,工作非常繁忙。
 
“晚上常常睡不好,睡不着的时候就想着亲人”
    援藏是一条艰辛路。刚到藏区,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刘军一度心慌、气促、头晕头痛,12月昌都寒冷干燥的天气,更让她极不适应。
    一踏进医院,她的注意力就被各类患者疾病的严重和复杂程度所吸引了。“藏区群众来就诊时候,有很多都病情较重,感觉是拖不下去了才到医院的。”刘军说,由于藏区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疾病卫生知识匮乏等原因,导致藏区群众的病情都较为复杂。
    同时,她又面临医院缺少成熟医护人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设备落后,药品、检验项目匮乏等诸多困难。这让长期在重庆大医院工作的刘军,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我们是来开荒的黄牛,援藏是使命和责任,不能退缩。”她回忆说,在最初的适应阶段,她脑海里不停地浮现着这句话。
    忍受着头痛、心慌等身体不适的侵袭,她坚持迅速到岗,投入到昌都市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工作中。针对该科室的医疗任务及现有硬件条件,刘军带领科室同事,加大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短时间内开展新技术3项,不断提高科室的服务能力。
    在入藏的几月中,刘军休息时间很少,每周六、甚至周日也在不停加班,为昌都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准备各类资料或进行疑难病例诊断。刘军说,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她晚上常常入睡浅、睡眠差,每次失眠时候都牵挂着远在重庆的家人。
    “以前在家都是我在管理儿子生活和学习,现在只要听说儿子成绩下降了,我就着急;母亲年纪大了,丈夫工作又繁忙,家里面没人操持,我也老是担心。”她对记者说,对家人心里很愧疚,但工作很忙、责任很重,就更不敢让自己闲下来胡思乱想。
    3个多月来,刘军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她每月书写和签审报告1000余份、学术授课4次,并主持疑难病例讨论4次,参与院内大会诊5次,完成该院放射科文件条款梳理10余条,并带领科室同事进行了3次应急演练,传帮带2个徒弟。
 
“藏区群众的笑容,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3月2日晚上22点左右,刘军加班结束,正打车从昌都市区的医院回市郊山上的宿舍准备休息,看着就要到了,她的电话响了。
    “刘主任,我是普外科的值班医生,请尽快回医院来一下,这边有一个急诊病人需要你做个诊断!”“好的,马上回来,患者什么情况?现在做检查了吗?”“患者是个年轻藏族女性,22岁,刚刚生产后,突发腹胀、腹痛一天,疼痛加重,前来就诊,正在进行腹部螺旋CT检查,等你回来时,影像检查图像应该就出来了。估计要急诊手术,急需你明确诊断后指导手术”……
    刘军一边叫出租车司机掉头回医院,一边电话详细询问着患者病情。出租车司机是位藏族大哥,在送她回医院的路上默默听着刘军和急诊医生对话,在她下车时候,司机大哥微微致敬,对她说:“谢谢医生!很感谢你们来这里!”
    该患者被刘军明确诊断为结肠扭转,这类疾病不尽快手术就有生命危险。在大家的合作协力下,值班的普外专家连夜为患者做了右半肠切除手术,经过快速、有效的治疗,该患者终于在数天后康复出院。
    尽管生活条件较艰苦、还没能完全适应高原的环境,刘军仍然高兴地说:“作为医生,看着患者好起来,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每次看到患者们逐渐好起来、笑出来,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技术援藏,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刘军说,援藏医生除开展正常诊疗工作外,还要帮助当地医疗机构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服务水平,从“输血式”变为“造血式”的援藏,以达到技术援藏的效果。
    刘军每日除了书写或签审放射科报告,还在不断规范报告及扫描方式,解决疑难病例,参与会诊,实施教学,认真带教,开展新技术。为了满足临床要求,她极力推进该院CT增强扫描及颅脑、体部血管等检查工作。经过3个多月来的不断努力,该院增强扫描、血管检查的检查比例明显增加。
    “有时候为了完成疑难病例的诊断,我提醒大家一定不要怕麻烦辛劳,一种方法不行,就要采用多种检查方式,这样才能给病人一个准确的结论。”她回忆说,到昌都以后,遇到各种各样的肠扭转、肠道少见肿瘤、颅脑占位性病变、盆腔大出血等疑难急危病例。
    刘军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该院帮助很大,在她的带领下,放射诊断更为高效、准确,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培养了年轻医师良好的诊断习惯。
    “我通常是白天完成日常性诊断工作,晚上和科室同事一起加班,集中业务学习、整理文件、解决疑难病例,保证每天工作不过夜。”刘军和同事的不断努力,极大提升了该院的诊疗水平,践行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救人理念。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假如有一名患者准备做增强CT,但注射造影剂时,发生了碘过敏反应,情况危急!这时候,我们应当......”4月13日晚上,刘军正在带领科室同事正在进行碘过敏应急演练。
    除去日常工作技术培训,随着创“三甲”工作的日益临近,刘军还常常加班准备各种资料、制度及预案的修订,指导科室开展各种预案的演练。如心肺复苏应急演练、消防和辐射演练、网络瘫痪演练等。
    同时,她还加大力度规范不合理的病例随访表格、质控表格,修订交班本、危急值上报表的内容;调动全科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优势特长做好科室“三甲”材料准备工作,并让这些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应付检查,而是能持之有效开展。
通过大力加强疑难病例随访,认真准备每天的疑难病例讨论,刘军用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年轻医师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她精心详细的解读不但给年轻医师带去了更广阔的知识,还锻炼了年轻医师的综合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科室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能提升他们的整体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刘军说,她拟定了一年的学习计划,正按计划进行授课,提升科室人员业务能力,不断夯实基本功。她还帮助年轻医师准备PPT,鼓励他们上台授课,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让年青医生们向既是医师又是教师逐步转化,以便今后他们能够自己带教年轻医师,能够让自己“造血”,真正让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