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噶尔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韩俊文:阿里“绿洲”的开拓者

2017-12-04 09:2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终年不下雨,干旱鬼见愁。”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的噶尔县,自然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就是这样一个让“鬼”都发愁的地方,却让陕西汉子韩俊文留了下来,并在他的带领下,开拓出了一片充满生机的阿里“绿洲”。

今年年近50的韩俊文,2005年作为陕西省一名援藏技术专家来到噶尔县,帮助昆莎乡开展种草实验。两年后,他选择留藏工作。这个西北汉子,心眼实、做事细,身上透着一股子干劲、闯劲。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噶尔县人工种草、植树造林工作风生水起,最终让沙地变草场、荒滩变绿洲。高原上的干部、群众都叫他“种草人”。

举目远望,噶尔县城四周一片茫茫戈壁荒漠。然而,在阿里昆莎机场所在地昆莎乡,有个叫噶尔新村的地方却是满目苍翠:一片片半米多高的绿草头顶着深紫色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高山融雪水从草场两侧汩汩流过。与周围枯黄干燥、飞沙走石的戈壁滩相比,这里显得格外怡人。老百姓说,这都是韩俊文的功劳。

“初到昆莎乡,看到的土地,多半是石头、沙子,土层又薄,这让我失去了信心,坚持待了一个月后,萌生退意。”初到噶尔县,艰苦的生产条件和恶劣的气候,曾让韩俊文打起了退堂鼓。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特别是在县领导的耐心挽留与劝说下,他决定留下来,并在几乎为荒地的50亩青稞田上开始人工种草试验。

2005年初,韩俊文通过援藏渠道获得陕西省支援的50万元启动资金,建成昆莎乡第一座“科技示范基地”,正式启动实施人工种草项目。没有种子、没有农具,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选到适应性强、质量好的种子,他跑遍了陕西靖边县所有的种子销售点,千里迢迢把种子、农具等物资带回阿里。

试种过程中,韩俊文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地里测量气温、地温;定期测量、记录每种植物的高度,观察生长情况。“我们当时在50亩试验田里试种了5大类26种牧草。”韩俊文介绍说,“试种后发现紫花苜蓿、沙棘、草木樨、沙打旺、鲁梅克斯等品种越冬性好,适应性强。”由于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高,韩俊文团队最终选定了紫花苜蓿作为牧草及防沙治沙植物重点推广种植,创造了在海拔4300米的沙地里成功种植紫花苜蓿的奇迹。

短短几年,噶尔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人工种草已达2.4万多亩,建成了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为进一步防沙治沙提供了经验,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

牧草种植取得成效后,韩俊文又把目光盯向了种树。2014年,他调到噶尔县林业局全面负责林业工作,成功地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引进青海杨进行种植。从如何挖坑、如何种树到如何灌水、后期管理,他都严格把关,认真总结,开创性地提出沟状式种树法一由小型机械挖出宽50厘米、深40厘米的土沟,在土沟里栽种树苗,既方便灌溉,又能防风。他带领试种的青海杨成活率达90%。如今,一片片青海杨亭亭玉立,为噶尔县增添了不少绿色。

植树行动首战告捷,韩俊文乘胜追击,相继把毛头柳、班公柳、榆树、国槐等更多品种的大树引入噶尔县。从2016年9月开始,韩俊文历时2个多月,行程一万多公里,足迹遍布日喀则、拉萨和青海、宁夏、陕西、内蒙等地进行考察,精心挑选树种。植树工作全面启动后,他带领林业局干部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顶烈日、冒寒风,用不到50天的时间,将全部树苗栽种完成。后期,他带领同事精心管护,确保了成活率。

现在,噶尔县绿化工程覆盖狮泉河镇20条街道、3个公园、2个广场、生态农业产业园等,共种植树苗6.1万余棵,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切成果,都是韩俊文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换来的。在植树绿化工程中,从开工到完工,每一个施工点他都要跑上四五次,最远的点距离狮泉河镇80多公里,开车来回要4个小时。长时间的生活不规律,让他患上了严重胃病。工作中胃病犯了,就吃上两片止疼药,实在痛得走不动了,才会去医院。看他那么辛苦,妻子常说他是个傻子,他就傻笑着说:“干了这一行,就要负责任,拿了国家的工资,就要为国家工作。”

多年来,韩俊文就像一朵小小的紫花苜蓿,在噶尔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并以一股不怕苦、不言苦、敢吃苦的精神在高原戈壁种下了一片片绿洲,实现了荒滩变绿洲的绿色梦。

2013年,噶尔县人工种草工作被录入《北纬30度中国行》纪实节目;2017年7月,《走遍中国》栏目对噶尔县人工种草项目进行了拍摄;韩俊文本人还获得了自治区第四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