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3 20:54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本报记者 陈志强
对工作,他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落实;
对群众,他总是像关心亲人一样爱护他们;
对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竭尽全力帮助;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他总是积极争取。
他,就是洛隆县孜托镇尼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布穷娃。
自2013年布穷娃考录选拔为乡镇公务员,并到尼亚村任职以来,通过一系列努力,尼亚村摘掉了组织涣散的帽子,他这个“外来人”也成了村里的“自己人”“贴心人”……
初到尼亚村时,布穷娃针对村“两委”班子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细化了《村干部包片制度》,建立“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的帮扶机制,将全村老党员、老干部吸纳到村民监督委员会中来,监督指导村“两委”工作开展。
针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的现象,布穷娃紧盯“三会一课”,用活远程教育站点资源,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并组织全村党员成立了党员先锋服务队,开展党员星级评比活动,全面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
同时,结合“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布穷娃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了农牧民党员“一人一个档案袋”,扎实开展党建带“三建”工作,使全村群团组织开展活动正常、作用发挥明显。
“稳定是党支部书记的第一责任”。虫草采挖是矛盾纠纷多发的敏感节点,每年虫草采挖期间,布穷娃始终站在维护稳定的一线,总是代表村里外出协调、上山蹲点,确保虫草采挖期间的和谐稳定。
今年5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布穷娃,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来到海拔5000多米虫草采挖点,一待就是1个多月。白天坚持在采挖点巡逻,晚上在帐篷里给村民讲政策,饿了就吃点糌粑,渴了就喝点雪水。他的坚持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也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确保了虫草采挖敏感节点的顺利度过。
农牧民出生的布穷娃,从小就体会到了农牧民的疾苦,在转任乡镇公务员以后,他始终将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上,将改善民生的责任扛在肩上,用朴实的作风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
尼亚村的达俄、日克、孜天、尼强4个自然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仅一条险要的摩托车便道通往村委会。布穷娃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多方协调,争取资金6万余元,积极组织全村农牧民群众对道路进行了改扩建。
施工期间,布穷娃同村民一道“撸起袖子、挽起裤脚、挥起锄头、扬起锹”,吃住都在工地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条长约5公里,可供大型卡车行驶的道路,通向了达俄等4个自然村,彻底改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
“村里的事再小,对布穷娃来说也是大事。”为解决村里存在的各种困难,布穷娃四处奔走,与各部门沟通协调,为村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乎生产生活的问题。
争取资金4.25万元,对4座桥梁进行维修;
争取资金96.5万元,新建或改扩建水塘6座,新建人饮工程3处、水渠8公里,全村117户672人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改善;
争取资金64.8万元新建牲畜暖棚54座,并通过孜托镇争取到网围栏3800米,切实解决了村内的草场矛盾纠纷;
争取资金70余万元,平整土地700余亩;
协调争取到收割机20台、微耕机10台、脱粒机6台,改善了尼亚村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现状;
……
新的时代孕育崭新的精神,平凡的工作岗位同样也能为我们的时代增添绚丽的色彩。布穷娃就像螺丝钉一样,将自己紧紧拧在群众中间,成为一道绚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