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绽放科技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科技工作综述
2017-11-01 13:57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点击经济社会的发展图谱,科学技术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正演绎着精彩纷呈的一幕又一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无论是高端引领还是打造团队,无论是外地引进还是本土培养,引领发展的“科技引擎”正在强势启动。
农村科普活动站建设138座,农牧民科技特派员2284名,组织基层科技人员到内地培训5次,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5%;完成国家、自治区等各类科技项目建设80项9000万元;2016年全市科技项目投入资金总计为 5682.4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50 %。
科技引领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地方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科技创新是“源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科技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搭建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为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动力。
市委书记阿布提出,要把科技创新与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农牧民群众。
市科技局重点在优良品种、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先进经营管理技术、农牧结合配套技术、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引进推广了30余项实用技术;在农牧区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在察雅县吉塘镇及卡若区整村推进试验示范沼气129座;为解决八宿县邦达镇嘎玛村、同尼村52户521名群众的用电难问题,修建10kw微水发电站2座,结束了两村群众用酥油、煤油、柴油照明的历史。
在医疗卫生方面,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开展藏医学临床研究与藏医药开发。我市开展的“藏医药防治大骨节病临床应用研究”、“然纳桑培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研究”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
为民服务显成效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懈动力,惠及百姓,则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五年来,累计举办种植、养殖、林业、农机、兽医、医疗卫生、藏医等专业培训班350期,培训农牧民群众53670余人次;积极开展农牧民星火科技培训,3000余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在基层找到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方式,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实现科技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服务。
2017年全市拥有农牧民科技特派员2284名,实现每个村(居)2名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的标准,共落实科技特派员补助资金5452.7万元,争取特派员创业服务类项目5项,落实资金132万元。同时通过内地引进、内部挖掘等形式聘用市级科技特派员15名。
人才队伍强支撑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自2014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选派230名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共为122个受援乡镇开展了313次实用技术培训,发放藏汉双语培训资料3000余份,受益人数达到29352人。共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458人,轮训科技特派员1166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200元,县(区)覆盖率达100%。
市科协积极发挥作用,围绕昌都市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座谈会方式,邀请领导与科技工作者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理解,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疏通渠道。先后举办了“科技兴农、兴牧研讨班”“卫生科技学术研讨会”“气象科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质量和实效不断提高。
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2场次,参加人员600余人次,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交流已成为科协系统研究探讨、沟通交流、科学普及、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
海纳百川,千帆竞发。随着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一批又一批饱学实干创新的人才来到昌都,在全市长足发展进程中必将绘就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