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打好“组合拳”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2017-09-14 07:1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打好“组合拳”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西藏成功实践

西藏的安全与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2016年,西藏综治考评首次进入全国优秀行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深化城镇网格化管理,实施“先进双联户”创建,开展干部驻寺,创新寺庙管理,打好维稳“组合拳”,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社会局势总体进入持续和谐稳定的新阶段。

创新体制,夯实基础保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核心是做好反分裂工作、维护国家安全”。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到西藏工作全局中来思考,放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中来谋划,放到法治西藏建设总体布局中来推进,不断创新领导体制,健全协助机制,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2011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区、地、县、乡四级联动,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000多个行政村(居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手把手算细账、谋致富,心贴心办实事、解难事。

“驻村工作队是党和政府派来帮助我们的亲人,给我们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事就找工作队’,已成了村民们的‘口头禅’。”那曲地区安多县扎仁镇1村党支部书记桑木嘎发自肺腑的感言,代表了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坚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区、地、县、乡干部向基层派驻,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村级社会治理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编制、干部、人才向乡镇基层倾斜,坚持机构编制向乡镇倾斜,充实乡镇干部队伍、优化干部结构,乡镇党政正职全部实现“一藏一汉”配置。建强村级组织,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坚持选派县乡优秀机关干部、转业军人、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或担任党支部书记。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双管齐下、协同并进,组成两套工作班子,一套班子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套班子全力以赴保稳定,抓牢发展、稳定“两件大事”,建立了协调有序的运行机制。从自治区到市(地)、县(区)、乡镇、村(居),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机制保障。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一方面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另一方面着力抓好新兴媒体这个阵地。同时,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涉藏外宣工作,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5月18日,昌都市及11个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联网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实现了综治各项工作业务办理可视化、指挥调度扁平化、工作运行高效化。

“这些无死角高清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值班’,真正架起了无所不在的‘天眼’网络,为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随着昌都市辖区内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摄像头的不断完善,市民们无不竖指称赞。

从2011年底开始全面推行城镇网格化管理模式,把便民警务站模式推行到7个市(地)委所在地和所有县城,建立起698个便民警务站。警务站把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3分钟警务圈”,并设立了便民设施,推出了“便民药品”“便民雨伞”“便民休息点”“便民工具”等便民服务。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以为民、亲民、便民、安民为切入点,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着力创新城镇管理,努力织成一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处处方便群众的网络,筑牢和谐社会根基。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从村(居)民群众中,推选出“双联户”户长,形成以联户为基础、以片区民警和治保人员为骨干、以乡镇(街道办)综治办和派出所为核心的“解决问题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传到顶”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共保稳定”的责任共同体。

堆龙德庆区“双联户”共同体是我区开展“双联户”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一责任共同体既方便服务了群众,又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又一保障。

2013年2月,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僧人代表,向自治区党委、政府递交感谢信,恳请转达“三大寺”全体僧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感谢敬意,表示一定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同心同行。

创新寺庙管理体制,是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单元,把广大僧尼作为亲人和朋友、普通公民和基本群众,以落实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举措为重点,使寺庙僧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受到了广大僧尼和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欢迎。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宗教工作重心下移、前移,主动加强与寺庙的联系,积极为僧尼排忧解难,不断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大力实施“一个联系”“六个一”“九有”“一覆盖”“一创建”“一教育”“一工程”“一服务”等利寺惠僧措施,探索出一条新时期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为实现西藏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选派7486名优秀干部进驻全区所有寺庙,实现了寺庙管委会全覆盖和干部驻寺常态化。“最让我感受到政府温暖的,是我们不必再为生病住院的医药费发愁了。”色拉寺养老院老僧人格桑罗布如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如今,300多万西藏各族人民正信心百倍,筑牢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为促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稳定的基石。

创新改善民生举措,夯实维护稳定的民心基础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指示,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每年办好利民惠民的“十件实事”,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和广大僧尼,筑起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切实维护好国家的最高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16年9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那曲地区调研时强调:“要始终坚定增进人民福祉。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向基层农牧区倾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

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入群众的土壤里,才能真正地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使86%以上的农牧户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有效解决了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强化医疗保障,加快完善县区、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基本建立。深入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对全区300多万城乡居民全部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问效于民、问计民生、问需民生。全区各市(地)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持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秘境到藏东明珠,民生理念已在雪域高原深入人心,一系列惠民生的新举措,把各族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浸透着党中央浓浓的民生情怀,更镌刻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倾心、倾情、倾力把民生搞上去的坚毅步伐,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让百姓感到安心、舒心、暖心,也让群众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记者 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