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民秋收 收获百姓真情笑颜 ——昌都市开展“备齐镰刀、练就功夫、全员体验、为民收割”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侧记
2017-08-18 10:5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本报记者 郝鹏举 杨顺芳 实习记者姚延昭 云丁措姆
金秋八月,清晨的卡若区雄达村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霞光中,黄灿灿的杏子挂满枝头,田野里麦浪滚滚,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微风拂过,熟透了的青稞发出“唰唰嚓嚓”的声音,吹响了收割的号角。60多岁的老阿妈江曲站在自家地头,望着眼前5亩多黄灿灿的青稞,满脸尽是愁容。
江曲和老伴属于留守村子的“空巢老人”,家里总共六口人,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务工,今年又没能赶上收割季节,两个孙子在外读大学,这让两位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的老人着实有点堵心。
17日一大早,雄达村迎来了一群城里来的陌生人,他们自备镰刀,走进田间,高挽袖子,俯下身子,挥汗如雨。这是昌都市开展“备齐镰刀、练就功夫、全员体验、为民收割”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一幕。来自市(中、区)直各单位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公安干警、企业职工、僧尼代表、青年志愿者等,积极响应市委号召,来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中,帮助他们收割青稞。
“今天我们市扶贫办早上八点钟就到地里了,为村民收割青稞。”洛桑格列笑着对记者说,“以前在市农牧局工作,经常下乡与村民打交道,现在在市扶贫办,同样做着与群众亲密接触的事情,因为我们来自群众,更要俯身弯腰为群众工作,这是我们的本职。”他边说边挥舞着镰刀,左手紧握青稞杆,“咔嚓,咔嚓”几声,一撮撮青稞被迅速割断,一堆堆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劳动力少,每到这时我们就发愁,真心感谢城里来的‘亲戚’,帮了我的大忙。”望着大片收割完的田地,江曲老人眉开眼笑。
俗话说:“秋收抢收,不抢就丢。”
在村民赤列罗布的青稞地里,来自市政协的干部职工正在帮他家运送收割完的青稞。“还是人多力量大呀,市里的干部来帮我们收割,一个上午就割完了,估计一会儿,就能全部运送到家啦。”说着,赤列罗布不禁竖起大拇指,“由于最近雨水较多,我心里正犯急,家里的13亩地,往年我们夫妻两人要半个月左右才能收割完,要是遇到下雨天,就只能看着青稞烂在地里了,收获多少完全看老天呀。” “翁,嗡嗡”……“突突突,突突突”……收割现场,劳动大军正干的热火朝天,收割机和拖拉机的声音此起彼伏。
“巾帼不让须眉”,卡若区副区长格桑拉姆双手紧握收割机扶手,在麦浪里“纵横”。“这是我们准备采购的新型稻麦割捆机,能一个人轻松完成收割和捆扎工作,我们今天特意把它搬过来试验,如果效果好,就会向广大群众推广。”她一边擦拭额头的汗珠一边告诉记者。
虽然是深秋,但中午的太阳依旧火辣,广大干部、官兵、僧尼都累的满头大汗,但都没有谁停下来休息片刻,仅仅一个上午时间,雄达村大部分的青稞地都已收割完毕,接着他们又帮助群众们将割好的青稞运送回家,有的用卡车拉,有的用拖拉机拉,群众家里没有交通工具的,大家索性把大捆的青稞扛在肩上,直接送到村民家中。
“现在的干部呀,办事就是实在呢!” 望着一捆捆黄澄澄的青稞堆在自家院里,村民布姆喜笑颜开。
中午休息时间,各单位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僧尼们都拿出了自备干粮,抓紧时间吃完,又开始继续劳作。
不到一天时间,雄达村所有的青稞都颗粒归仓。
望着晾晒场上那一片片闪着金色的青稞穗,雄达村的老百姓无不高兴的说:“多亏了市里干部的鼎力帮助,我们的青稞才能收得这么快啊!”
完成收割任务的干部职工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不少人自发聚在一起开始合影留念。
市人社局刚刚招录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李昌昌说,刚来到昌都就参加这样一个集体活动,感到很荣幸,在劳动中切身体验到农牧民群众劳作的艰辛,增强了与群众之间的感情。
“看到我们的干部俯下身、挽起裤脚帮村民们收割青稞的场面,体现出他们把小事办好,让群众满意。”市财政局干部尼玛丹增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