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从今年起对74个县(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2017-07-26 07:0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绿水青山,高原的靓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西藏综述

又到一年西藏旅游旺季,西藏秀美的自然山川、多样的生态系统、宜人的人居环境,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在我区诸多对外展示的形象中,大美自然风景、和谐生态环境是一张最为靓丽的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牢牢把握“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让美丽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建章立制

以最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为我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3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指导拉萨、林芝、山南、那曲等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林芝”“生态美好模范区”“生态草原地区创建”;全区405个行政村也开展了自治区级生态村创建,激活了美丽西藏建设的“细胞”。

与此同时,我区还以编制完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西藏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和《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方案》等机制为序幕,积极开展探索国家公园试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创建,以及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

“构筑稳固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西藏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是中央对西藏的历史重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职责。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护好西藏高原的碧水蓝天。”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张天华说。

按照常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是工业占据最重要的支柱。但为了美丽西藏建设,我区始终坚持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严禁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项目,严禁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张天华说。目前,我区已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三条底线”之一,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和资源消耗关。

在健全环境保护考核奖惩机制方面,我区从今年起对所有74个县(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问责,设立1亿元的环保奖励基金,依据考核情况加大或扣减转移支付增量资金,并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境保护指标体系,逐步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从一系列政策、法规层面的建章立制,到各地生态安全监测站建设项目的相继启动;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十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方案》中地空一体化技术等高科技的运用,到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宣讲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我区不断开创起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新局面。

湿地保护

为了人类永续发展

西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世界屋脊”,曾几何时,又有了“亚洲水塔”的美誉。位于青藏高原主体的我区是全国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冰川、河流、湖泊、沼泽蕴含大量的水资源。

自治区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现有各类湿地总面积为652.9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自然湿地652.4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99.92%;人工湿地0.5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08%,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湿地分布区,也是全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水能资源接续基地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那群刚飞走的鸟类是斑头雁,目测应该有100只左右。”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普布次仁说。每年候鸟越冬时节,大量鸟类在拉鲁湿地里嬉戏、生存。湿地内长有高等植物37科、140属、332种;除斑头雁外,每年在这里越冬的鸟类还有赤麻鸭、黄鸭、棕头鸥、百灵、云雀,甚至稀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为了更好地保护、建设与恢复湿地资源,西藏最早建立了湿地保护法律体系,与湿地相关的保护法规有《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拉萨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在探索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方案中,我区先后开展了《西藏自治区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办法》《全区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申扎、定结、浪卡子三个县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等专项研究工作,建立了因采取湿地保育、湿地限牧等保护湿地措施而对农牧业发展造成损失的常态补偿制度。

截至目前,我区已有玛旁雍措、麦地卡两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建立了拉鲁、扎日南木错等各级别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处,以及多庆错、雅尼、年楚河等1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已实施各类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23项,落实资金3.47亿元。全区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30万公顷,约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70%。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级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在中科院发布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中,对西藏高原进行全面科学评估,得出了“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是环境变化重要特征”的总体结论。西藏高原寒带、亚寒带东界西移,南界北移,温带区扩大;高寒草原面积增加,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生长期延长;各项林业保护工程实施后,商品性森林采伐逐渐减少至全面停止,面积与蓄积量双增长……都是促成生态系统总体趋好的重要因素。

人居环境

全面展示我区新农村面貌

鳞次栉比的农屋、笔直挺拔的杨树、干净宽阔的水泥马路……从2010年起,我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经过一年试点后在全区全面开展。截至“十二五”末,我区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的全覆盖,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局势和谐稳定,为美丽西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产条件千差万别、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自治区所制订的方案措施不可能全部适合每一个县、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为此,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过程中,我区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农、牧、林区的特点和腹心地区、边境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别制订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工作标准。

为给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翔实、科学的依据,自治区领导率领工作组对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组织成立自治区安居办多次深入各地(市)、县、乡、村、户开展研究。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确立了太阳能公共照明、村庄道路建设、村庄垃圾污水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等十项内容的重点范畴。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分级承担、群众积极主动投劳的“规定动作”,以及各地(市)、县(区)通过积极争取援藏资金、本级预算安排资金等方式的“自选动作”。例如,山南地区立足实际、整合资金,打造了贡嘎县德吉新村、乃东县克松居委会等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和错那县麻玛门巴民族乡麻玛村等民族示范村。

记者近日在拉萨市曲水县热堆村、林芝市巴宜区曲古村、山南市扎囊县塔巴林村等村庄采访时看到,干净平整的道路、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及藏式楼房整齐地分布在村子里,再也不是从前猪狗牛羊乱跑、坑坑洼洼的泥路上污水横流、垃圾粪便随处可见的旧模样了。

今年48岁的米玛是拉萨市曲水县热堆村5组村民。年轻时,他曾住过由泥坯和细小石块砌成的“土坯房”,也领略过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在他眼中,近年来农村的人居环境变化,“真是太大了!”

米玛家位于热堆村腹地。过去,从家里到位于村口的村委会只能靠步行,往返一趟需要1个多小时。如果运气不好遇上下雨,免不了“一身泥”;晚上回家时,还要摸黑前行。自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以来,村里的主干道进行了水泥硬化、安装了路灯、规划修建了排水系统。如今,拖拉机、小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米玛家门口,米玛到村委会办事、进城购物都方便了许多。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得以顺利实施后,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政府救济、靠领国家补助的少了,学知识的多了;不讲卫生的少了,讲文明的多了。一大批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具有西藏特色的美丽乡村矗立在全区各个角落。”自治区安居办副主任次仁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