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重新认识成都④丨和而不同的成都气质: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2017-07-05 07:08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新华网成都7月4日电(袁泳、钱泓睿)一位“走失”的老人,会被路边正在私聊人生的妹子们招呼坐到身边。他们,素不相识。

  一辆晃动的轮椅,在地铁车厢里会被旁边正玩着手机的小伙儿腾出一只手来紧紧握住,还用一只脚“卡”轮子。他们,素不相识。

  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太太,在瓢泼大雨中即将走下公交车时,收到了一个姑娘递过来的一把雨伞。他们,素不相识。

  ……

  这些随手间的“温暖”,每天都在一座2000多万人口超大城市里上演。这座城市就是“成都”,这是一座随时从男女老少的生活日常中散发出温暖的城市,这是一座持续关注“人”的城市!

  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提出,让广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推出包括“凭本科毕业证即可落户”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份来自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带有温度的邀请函,真诚拥抱着奋斗和希望奋斗在这里的所有人。

  融于普通人日常的城市温情

  为什么,赵雷的一首《成都》不仅令成都人动情,也让来过成都的外地人深感“句句戳心”?因为歌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人情味存在于无处不在的城市细节中。

  前段时间,一张在成都地铁4号线上拍摄的照片传遍网络,感动了无数网友。照片上,一位小伙子坐在位置上戴着耳机,右手拿着手机,左手紧紧拽住旁边的轮椅,左脚抵住车轮,轮椅上是一位残疾人。“他是怕轮椅在地铁上晃动,不安全,很小的举动,但真的很让人感动。”拍下这张照片的董女士说。

  2016年9月,一部电视纪录片让人们认识到,在人情日渐冷淡的大城市中,还有成都这样一个“坚守地”。节目中,一名演员扮演了一位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老人游走在成都的街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从东升街到林荫街,再到四川大学,“老人”沿途没有遇到过一个白眼和冷面,受到的皆是热情的招待。

  合江亭,被称为成都的“浪漫地标”。2009年以来,那里一抹抹亮红的“爱情斑马线”不仅成为新人们见证爱情的地方,同时也是宣传文明交通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年,成都交警一直在不断完善爱情斑马线,补色、拓宽、新增素材等,让它始终陪伴在市民左右。而它也不辱使命,迄今已见证了3万余对新人喜结连理。

  温情是一种习惯,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让来到这里的人能产生归属感,真正扎根下来。近年来,多家企业纷纷在成都落地建厂,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270多家。千千万万的人才怀揣着梦想,从世界各地而来,在成都创新创业。

  “中国最具吸引力投资城市” “最具活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的这些殊荣,正是无数人“用脚投票”的结果。唯有融于普通人日常的城市温情,才能让异乡变故乡。

  “快”与“慢”的城市辩证法

  既“快”又“慢”的成都,在好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走寻常路的。

  成都很“快”。

  “创业就是赛跑,一直奔跑才不会出局。”这是写在成都菁蓉小镇的创业孵化器“光谷创业咖啡”外墙上的一句标语,这也成为许多成都创业者的共识。

  “不快不行啊,因为你很容易就会被超越。”成都本土创业者人人快递的负责人说,成都的创意被北上广快速复制并弯道超车的事情很多,不仅要快,而且要有差异化才能胜出。

  创投资本的加速聚集制造着成都节奏的“快”。“成都项目非常多,我看过的项目就有数百个。”从北京入蓉的洪泰成都基金创始人吴恒说,好的项目竞争很激烈,从成都以外来的创投资本很多,大家都嗅到了成都创业浪潮中的机遇。

  成都也很“慢”。

  世人常感叹,成都人哪里有如此多的空闲时光,在清茶、火锅、川剧、麻将中怡然自得。

  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玉林路、宽窄巷子、锦里、九眼桥这些成都标志性的“巴适”地段就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们笑眯眯的,仿佛成都的时光永远都是优哉游哉的。

  赵雷说,成都是慢悠悠又极具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的感觉。刘慈欣说,成都给人的感觉确实是一座很休闲的城市。

  这是成都的“慢”,是成都的一种文化品质。“快”和“慢”的兼容,体现出成都的城市辩证法。成都人在“快”和“慢”的状态之间无缝的转接,从容自如。作家阿来说,成都人会玩,会享受生活,不仅如此,成都还是一个成功之都,多少精英都是在成都成功的。

  “慢”不是蹬腿晒太阳,不是好逸恶劳,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做事情。“巴蜀鬼才”魏明伦总结道:“所谓劳逸结合,一张一弛,逸应该是推动劳的。”

  重温情讲规则的城市体系

  “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口号可不是成都人的自我贴金,荣膺“中国最幸福城市”的称号,是无数企业和人才“用脚投票”的结果。

  幸福感到底来自哪里?来自于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出行,来自于越来越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自于就业、医疗、教育方面的不断保障、来自于越来越丰满的家庭账单。这一切获得感的背后,映射着城市公共管理者缔造的既重温情又讲规则的城市体系。

  温情同样是执政者的姿态,是一座城市治理的嬗变。治理,体现在主体的参与中。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和其他城市一样,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大城市病”。成都清楚地认识到,拓宽市民的多元化参与渠道,让群众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当好主角,才能为成都改革发展汇聚“最大公约数”。

  而尊重市场、尊重创新,是成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执政新理念,成都在2016年已调整了56项行政审批项目,成为全国同类大城市中保留行政审批项目数量最少的城市之一。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真正做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成都温馨周到的服务覆盖了城市和乡村,温暖着每个市民。

  成都是温情的,成都也是规则明晰的,时至今日,“成都出台最严卫生评估标准”“成都出台最严户外广告禁令”“成都出台最严师德准则”……每隔一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成都以这样的方式抢占新闻头条。这是法治在一座城市的落地生根的表现。

  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布的《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6)》显示,有11个城市在连续四年的评估中始终处于前20,成都名列其中。这份“含金量”很高的荣誉,凝聚着建设“法治成都”的努力。

  融入城市毛细血管的温情、“快”和“慢”辩证结合的跳动脉搏、张弛有度的城市管理系统,都是成都和而不同的气质写照,时刻反映着城市的温度。而正是这样的气质和温度,让每一位来到成都求学扎根的青年学子、投资创业的企业家、追逐梦想的科技工作者能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应有的城市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