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 06:5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近年来,我区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次数多、力度大,在农忙前、农闲中持续开展,将农牧民急需的农牧业科技、健康保健等科普知识送上门,提高了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犹如久旱逢甘霖,科技的及时雨受到农牧民的一致好评。
但笔者了解到,有些单位在开展科技下乡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科技知识送进农牧民心中,将科技技术送到百姓的心坎上。这样的科技下乡只能是收效甚微,科技下乡应该要接地气,走走过场的行为不可为。
首先,科技下乡应跟市场经济一样,有供需关系,才会有实际效果。根据农民强烈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出一些资料和终端机器,将农牧民需求作为科技人员的中心工作,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敞开科学知识的大门,真正将农牧民所需放在科技下乡的主体位置,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科技下乡方式要多样。教授不摆架子,学生才有动力。科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以谈心、拉家常的方式,深入农牧民群众当中。既然是科技下乡,就不要局限人多少,场地怎样,只要农牧民需要,就抓住一点,讲深说透,起到带动一片的作用。以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形象生动的视频电影等形式,将科技知识送到农牧民群众手中。更深一步,在农牧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就可以该邀请精通藏汉语精通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采取科普知识终端平台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模式,让农牧民真正从中得到实惠。
科技知识只有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农牧民身体健康素质。所以,科技下乡的内容要跟大白话一样,让人易懂。有些单位送去的科技很“高大上”,但对农牧民来说,却一点也不实用,不符合胃口。这种下乡不接地气,农牧民也难以下咽,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了。
科技下乡要让百姓接受。科技下乡的效果,应该由百姓来衡量,内化于心,真正培养出一批懂科学、用科学的“土专家”。这样,科技不仅能下乡,还能常在乡,融入基层,达到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