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民心 夯基础 筑根基 ——昌都市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纪实

2017-06-22 12:43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工作及其他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娱乐、卫生等公益性服务的重要场所。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农村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昌都市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助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50岁的扎西深情地唱着,眼眶里盈满热泪,围坐一圈的群众打着拍子,跟着哼唱,房间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这是察雅县吉塘镇酉西村群众活动室日常活动的一幕。

近年来,昌都市把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工作,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助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为推动全市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基础和物质保证。

总体规划设计上,昌都市高点站位重谋划,强化顶层设计聚合力,不断强化责任、精心摸底、全力推动。市委成立领导小组,形成统一领导。组建调研组,深入县、乡、村进行专项调研,摸清“家底”和建设现状;组派专项考察组赴区内外学习借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经验。在做到心中有底的同时,更为绘制建设蓝图提供了有效经验借鉴。

在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认真研究,确定了“整体推进、逐年实施,力争2020年80%以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标准化要求”的总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改、扩”三种建设方式,区分农业、牧业村,大、中、小村,不搞“一刀切”,确保顶层设计科学规范。

前期规划建设上,紧紧围绕“一村一方案、一活动场所一图纸,建成一个、过关一个”的要求,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规划相衔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体现庄重性、实用性,又充分体现了藏东地域文化特色。

按照大、中、小村建筑面积分别不小于700、600、5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紧扣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政治、经济、服务、学习和娱乐功能,以“八室一超市一广场”为标准,突出打造“七位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资金投入上,昌都市注重整合资金,实行多条腿走路,多元化投入,持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激活基层发展“动力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8.5亿元,仅2016年就投入资金2.7亿元,较2015年增长3.85%。

如今,昌都市已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86个,其中已建标准化活动场所46个,今年拟新建48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83个发展到现在的588个,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增强了村级组织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在八宿县益青乡尼琼村牧家书屋里,40岁的斯朗扎西在认真翻阅着书籍,妻子卓玛正在旁边的便民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询问青稞种植的相关事宜。斯朗扎西说,自己刚通过村里的远程教育室,学习了一些青稞种植的知识,这会儿是在查找一些农民实用技术的书籍。

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中心,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群众活动室、信访接待室、医疗服务室、党员先锋服务站、远程教育室,以及超市、餐厅、茶馆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村务工作人员不仅帮助农牧民调解纠纷、代办证照、组织开展健身活动等,还组织农牧民群众通过观看远教节目、聘请技术人员授课、科普推广等方式,扎实开展藏汉双语、法律、科技、卫生以及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不单单是村“两委”班子的活动场所,也是党务村务的“议事堂”、党员群众的“培训点”和“康乐园”。

2016年,昌都市借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0余期,培训群众4.9万余人次,不仅为农牧民群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了良好条件,还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形成,有效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通过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释放了很大的能量,使党的领导在三江大地更加坚强、党的威信更加提升、党的影响更加博深、党的基层基础更加夯实。”察雅县吉塘镇老党员仁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