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一位村支部书记的有机农场

2017-06-21 09:45 来源:昌都报社 点击:0

    左贡县旺达镇俄比村背靠嵯峨群山,面向蜿蜒奔流的玉曲河,树木苍翠、碧水如洗,景色非常宜人,却由于远离318国道,相比该镇其他村子,显得冷清和寂静。但近几年,这个村的名字因为一个年轻人的到来逐渐传扬开来。那个人就是左贡县公安局旺达镇派出所民警、2016年调派该村任驻村文书,今年又主动申请任该村选派村支部书记,接着工作三年的周焱山。在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网的情况下,90后的他愣是耐着寂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起了一座生态有机农场。
    在新扩建的俄比村高原生态综合种养殖基地门口,记者见到了周焱山。今年27岁的他,那张被高原的强紫外线晒得黑黑的脸上,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说话语调低沉、语气坚定,身材精瘦且结实。
    走进养殖基地,在白色的板房墙面上贴着一张红底黄字的决心书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有一段朴素的话:“以群众未增收、未脱贫誓不退出驻村岗位为目标,全力以赴带领全村群众把村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做好、做实、做大、做强”,周焱山说他用这样的方式向村民表示自己决心,同时也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了初心。
    周焱山和俄比村的缘分始于2016年3月,他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从旺达镇夯达村调整到俄比村,重点开展维稳综治工作。来到村里,周焱山发现村里53户313人,人均纯收入只有2680元,远低于当年的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正是经济的不发达造成了村民间频频发生矛盾。联想起自己在日喀则岗巴营当兵时,那里4800多米的海拔都可以养鸭子,海拔只有3668米的俄比村一定也可以。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发展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征求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意见后,通过申请政府精准扶贫项目,鸭棚当月就搭建了起来。周焱山又自己垫资3万元从重庆老家买来鸭苗。“那些天,周焱山都是一个人又是买种又是买围栏的,县里和村里两头跑,经常忙到凌晨才休息。”左贡宣传部网评中心主任平措顿珠说起农场建设初期时的过程,连连赞叹。
    村里不但从来没有人养过家禽,连见过鸭子的人逐一数总共才2个。因此,村民都以看笑话的态度看待他的行为。对此,周焱山没有气馁,“只要我把这批鸭子养大,让村民见到效益,就一定可以让村民信任我,并且加入进来。”
    简陋的鸭棚里养着两百多只鸭苗,且不说里面的噪音有多大,味道就非常冲鼻难忍,但是为了保证成活率,周焱山不仅白天伺候这些鸭宝宝,晚上还住在鸭棚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经过日夜不休的辛劳,第一批鸭子不仅养活了,而且成活率达到了98%。
    周焱山的信心、干劲从此更足了:语言不通,他找同事帮忙,并努力掌握简单用语;资金没到位,他就四处借钱筹资,把前期各项准备做足;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反复联系内地养殖场技术人员,请他们传授经验;水电没有供给,他不断地跑相关部门,申请加快进度……
    看到周焱山不折不挠地按着自己的预想不断向前推进,村民们逐渐开始从怀疑变为信任他,有些积极性高的村民还主动到场里投工投劳。
    养殖成功了,就要解决销售问题。第一批鸭子刚出栏时,周焱山骑着摩托车到县城把大部分鸭子放在单位里,再拎着一只一只的鸭子走街串巷地到各个饭店上门售卖。还是因为没有先例,没人相信是当地散养出来的生态鸭。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动员自己的朋友和同事以150元的价格购买品尝,再由他们向周边的人推介,一传十、十传百,以传统的口口相传模式,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口子,销路逐渐拓宽,口碑逐渐树了起来。
    仿佛一切开始顺利起来时,老天爷给了周焱山一个更大的考验。去年6月28日,我市芒康县遭遇37年来最大的洪灾,俄比科生态鸭养殖场也受到波及,刚进场的500多只鹅被猛涨的河水淹死了,刚买进的大批饲料被淹没了……似乎就要浇灭村民刚刚燃起的信心。
    周焱山主动搬到群众临时避险的帐篷里,和他们同吃同住,不停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自然灾害面前,只要重拾信心,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在初步达成共识后,周焱山及时召开村“两委”会,部署农场的修复和扩建工程,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9天时间新厂棚就建好了。
    坎坎坷坷间,眨眼就到了11月份周焱山选调期满的时间,也到了驻村工作队换批的节点。“如果我走了,驻村工作队也走了,那我们刚办起来的农场就断层了。更要紧的是,老百姓还没有脱贫,我还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周焱山主动申请了留村3年,继续发展壮大俄比村种养殖业。
    今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新进行扩建、占地25亩的高原生态综合种养殖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十座塑料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五个养殖房依山而建。
    除了周焱山准备留着种植西瓜和草莓的,大部分温室大棚都种上了蔬菜,虽然长势各异,但是却也能看出付出了不少辛苦。在养殖房外,微微倾斜的山坡上,一群藏猪、藏鸡撒着欢,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树荫下、灌木丛中,散落着不少玩累的躲在下面乘凉睡觉。
    “从重庆进的苗已经种了,就是这些,虽然现在看着不精神,但是会缓过来的。”“种植白菜和萝卜、莴笋、豆角等常见菜品容易成活,但是价格不高,效益不明显。”“水泥地太凉,我找村民从山上搬下这些枯树桩,让藏鸡晚上睡在上面。”参观大棚和养殖房时,周焱山兴奋地跟我们分享着他的种养殖经验。
    “种植推动养殖,养殖带动种植,发展有机循环、生态种养殖。”是周焱山一直坚持的理念。整个农场看似没有章法,其实处处讲究,处处费了心思,每到一处,周焱山都能说出其中的玄机。蔬菜大棚里的绿油油的菜中间长着不少的杂草,“我是故意留着让它再长高一些,鸭子喜欢吃这口。”与养殖棚相邻的是沼气池,“畜禽的粪便通过沼气池沉淀下来,可以作为蔬菜的肥料,沼气可以转换成能量,用来照明,甚至做饭。”河边一处转弯的浅滩还没有利用,“我要在那里围个池子,让鸭子在里面安全地玩耍嬉戏。”
    规模扩大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更强的技术实力。经县政府帮助协调下,周焱山正在准备与内地一家大型种养殖公司合作经营,引进他们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方式。
    “这些天,我正在加紧协调,请他们尽快入藏,预计5天左右他们就会进驻农场,同时带来内地鸡苗、鸭苗,扩大养殖规模化。”周焱山略显轻松地说。“等养殖技术成熟后,我们还可以将鸡苗、鸭苗分配给村民养育,然后再通过回收,让老百姓获益。”
    对于今后大批鸡蛋、鸭子的销售问题,周焱山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我们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广大消费者实时看我们农场的纯天然环境、我们的原生态养殖方式,以及我们的藏猪、藏鸡、鸭子的生长过程。力争通过2-3年,打造出我们高原生态鸡、鸭的品牌,推向全国。”
    从最初一个人的忙碌,周焱山在全心全意投入和付出后,不但得到了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村里群众的信赖,还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两年多前他到木龙村教学点发放从网上募集到的爱心衣物时,认识了村里的代课老师——一位叫次巴的藏族姑娘,两人相恋结婚,并且有了一岁多的儿子。但因为两人的工作都忙,虽然两村相距只有18公里,一个月却难得见上一面。爱人刚开始时也抱怨过,但最后也在他的热情感染下,如今也选择默默支持他。
    采访结束,那一个略显孤单的身影在车后变得越来越小,山林间响起鸭子的嘎嘎叫声、枝头鸟儿的欢唱、玉曲河水潺潺的水声,仿佛是一组美妙的交响乐,在为周焱山喝彩致敬。我们知道,如今,他的背后已经有了很多的人,这个农场再不是他一个人的农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