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12:56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
近年来,昌都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采取一系列亲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民生民计。居住条件改善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更快了,就业体系更健全了,医疗保障不断完善了,全民教育水平提升了……
千百年来,“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愿望。
“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这些低收入困难家庭或许一辈子也住不起这么好的房子。”住在昌都市廉租房的贫困群众布拉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目前,昌都市初步形成了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住房建设格局,凸显了“民生”涵义。
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境况,昌都市在广大农牧区和基层乡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今,实施新农村建设后的广大农牧区,一栋栋崭新的住房,整齐划一连成一片,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展现在藏东大地。
“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昌都市不断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困有所济,社会保障全面提标。
目前,全市11县(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已全面运行,集中供养人数3314人,供养率已达100%。2015年全市共落实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259.84万元,受益群众5136人。
2015年,全市共有孤儿2010人,落实孤儿基本生活费1506.96万元。市儿童福利一院已于2015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集中收养孤儿931人;市儿童福利二院于今年8月交付使用,集中收养739名孤儿。两所儿童福利院均设立了教学点,解决集中收养孤儿的就学问题。
全面落实“双集中”政策,只是巨大社保网络的一个方面。惠民的实事,闪光的数字,见证着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
近年来,昌都市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落实政策与完善体系并举、新增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的规模和质量,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相继出台高校毕业生、中职班毕业生就业专项实施方案,多举措促进大中专生毕业就业;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创新开展每周五小型招聘会;通过援藏渠道,组织农牧民赴重庆市进行小家电维修和川菜厨师培训;举办“两市六企”就业援昌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SYB创业培训和劳动监察培训班……
“十二五”期间,昌都市累计开发就业岗位20449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941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就是民生之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百姓的幸福指数。截至2015年底,昌都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51.9万人次,社保基金征缴6.09亿元,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44亿元。
“住了十几天医院,药费2000多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后,我实际上只出了400多元。”八宿县珠巴村村民嘎次培说,“现在医疗条件好,医生服务态度好,药费降低了,住院还报销,我当然选择住院治疗!”
近年来,昌都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市138个乡(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全覆盖逐步实现;全市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逐步提高。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配置了常用的医疗设备,部分乡镇卫生院配置急救车辆,医疗急救“绿色通道”不断完善。有效落实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惠及困难群众11273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861.4万元。
近年来,昌都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图书馆投入使用,9县新华书店、5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31个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寺庙书屋书籍130.8万册。
“农家书屋就是好,就像充电器一样充实了我们的大脑,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卡若区埃西乡邦迪村群众旺青高兴地说。
教育事业牵系着千家万户,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就是家长们的幸福所在。近年来昌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发展,入学率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学前在园幼儿11981人,全市小学在校生64488人,初中在校生18124人。
一个个不断提升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成就,更是昌都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对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