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各驻村工作队 创新发展新模式 因地制宜谋增收
2016-09-26 16:12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芒康县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创新实施“支部+协会+产业+农户”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切实符合本县实际的葡萄、索多西辣椒、康巴香鸡、康巴香猪、核桃油、菜籽油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特、做精,促进产业化迅速发展,促进农牧业增产、引领村级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芒康县各驻村(居)工作队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把发展实现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共富”。结合芒康实际,创新推出“支部+协会+农户+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和农牧区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优势,提出“有产业的地方就有党员标杆”,充分发挥村居区位优势,整合发展思路,召开村组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村(居)产业发展,积极申报协调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群众生活,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区域优势为资源优势,增强农牧民党员发展后劲。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与芒康县木许乡、纳西民族乡、曲孜卡乡党组织、葡萄种植协会合作,采取“支部+协会+农户+企业”发展模式,深挖葡萄资源优势,发展葡萄酒产业,目前,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年产量可达3000吨以上,带动葡萄种植户1015户6209人,人均年增收4390元,户均年增收2.68万元。形成了“支部带动产业发展、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良好格局。
合理利用,形成剩余劳动力资源使用新模式。由乡(镇)、村(居)提供政策支持,县强基办帮助协调财政、发改、农牧、住建、扶贫等相关部门提供人员培训、项目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各村以村为集体成立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民施工队、农牧民运输车队、开办砂石厂等。嘎托镇嘎托村、帮达乡帮达村、洛尼乡洛尼村、当佐村已协助村“两委”开办砂石厂;如美镇卡均村成立运输协会。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成立养殖、种植、建筑施工、运输等各类合作组织50余个,入会人数1200余人。通过集体经济实体参与扶贫开发,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大做强了当地产业,同时,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激发我县贫困人口的发展活力。
优化资源,形成农牧区闲置土地营运新模式。为了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经营,创造更大的财富,鼓励各村充分开发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统一规划,集中使用,通过开发建设商品房、门面房出租经营,由村民参股分红,获取收益,壮大集体经济。木许乡木许村、阿东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闲置用地,在确保水源的情况下,发展核桃种植基地项目,总种植面积1141亩,亩产400余公斤,预计2019年后挂果,预计年利润14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3.4万元; 曲孜卡乡达许村利用闲置地发展“康巴蜜橘”种植基地,总种植面积61亩,183户农牧民参与,年总收入达36.6万元;徐中乡各村利用闲置地发展“徐中大蒜”种植基地项目,总种植面积163.3亩,总年收入达457余万元;如美镇竹卡村发展商品房出租经济,将公路沿线商品房出租给个体工商户从事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带动周边群众15户,412人,户均年收入28万元,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依托政策,形成对口项目服务整体投入新模式。按照罗布顿珠常委“凡是农牧民能够承建的工程项目一律交由项目区农牧民群众组织实施”的批示精神;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在农业产业集中区或旅游产业集中区、大型项目施工区,鼓励基层组织采取服务生产或协助化解矛盾纠纷等形式,提供相关服务,获得相应的管理费、服务费或者赞助费,增加集体收入。例如纳西乡纳西村、上盐井村、加达村工作队立足实际,成立民俗旅游协会,全力打造“农家乐+天主教堂+佳佳面+千年盐田”特色旅游风景线,打造成为集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典范;曲孜卡乡达许村工作队集中发展温泉旅游产业,各温泉酒店以及周边餐饮、零售等行业40余家个体工商户,共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农牧民群众260余人参与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如美镇卡均村工作队积极申报藏家乐旅游基地设施建设和“洒咧”营地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为芒康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