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共享优质资源
——昌都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郝鹏举
近几年来,昌都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等机遇,瞄准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多方努力,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全市教育站在新高度、呈现新气象、形成新格局,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瞄准重点强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昌都市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来抓,把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昌都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优质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短板的突破口。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解决资金问题,近五年共投入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9000余万元,建成数字教育资源收视点20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43间;配备专任教师办公电脑2847台,教育电视“班班通”111个,多媒体教室136间,电子白板教室1338间,校园电视台4个,小班课堂实录室1间,标准化考场214间。
教育信息化设备覆盖至全市11县(区)138乡镇;
为全市246所幼儿园配备电脑、电视、DVD、电子白板、移动硬盘等设备,全市所有幼儿园均具备电化教育条件;建成昌都市教育城域网接入11个县(区),113所学校;
……
建成昌都市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直属学校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和3所“智慧校园”;
先后搭建昌都教育网、教育系统智能网络办公系统、教育视频网、本地教学资源网、掌上办公APP、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一体化教学应用、教师研修等平台,全部平台覆盖至乡镇学校,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突破难点转观念
设备再好、覆盖面再广,弃之不用是一种资源浪费。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昌都市针对“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的个别现象,抓住主要问题,在转变观念上狠下功夫。
示范引领转变观念。在全市抽调电教人员和骨干教师,向广大教师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新课堂,亲身感受新课堂在情境创设、课堂演示、资源整合、教学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激发教师想用的意愿,使他们自觉探索信息教学新天地,不断促进教学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积极适应教学新常态,主动呈现教学效益,同心谋求新发展。
培训跟进转变观念。2011年以来,先后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长外出培训达300余人次;组织电教员、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达到800多人次;邀请市外专家到昌培训8次,培训1000多人次;举办市、县、校三级培训60多批次,培训2500多人次,较好地解决了“不会用”问题。
昌都市教体局局长次仁说:“通过以上两个措施,让教师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达到了全体教职工从强制向自觉转变、从独享向共享转变、从一元向多元转变的目的。广大教职工乐于学习新技术、敢于尝试新方法、勇于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新气象已经形成。”
抓住关键促应用
教育信息化,应用是根本,最终落脚点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服务教学。
为此,昌都市一方面健全制度,让应用有保障。制定《教育信息化考评细则》,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考核,让教师要用;制定《中小学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中获奖个人和单位的规定》等制度,通过激励手段,让教师想用。
同时举办活动,让应用有展示。举办4届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4届中小学生电脑运动会,2届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参与师生达400余人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国家、自治区信息化竞赛活动,近五年来超过300余人次获奖,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15人次,成为西藏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奖最早、最多的地市。
搭建平台,让应用成特色。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在全区最早建设校园网站,最早开设网上论坛;利用网络视频会议中心相关设备与国家开放大学五棵松校区进行视频连线,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远程培训;组织各县(区)、局直属各学校,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网络视频大教研活动12次,参与教研活动人次达2000余人(次)……
对于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次仁满怀信心。他说,将继续加强全市尤其是偏远农牧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共享,探索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努力实现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为昌都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同步小康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