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10: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如何保证开展新手术和完成大手术时不间断,又能尽量减轻和避免较长时间的缺氧给手术者身体带来的伤害?”这是去年初次进藏的援藏医生张伟经常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最终,他发明了手术中边吸氧边手术的方法,手术者与病人吸着同一个机器送出的氧气。因为这一小小发明,张伟被笑称为“拖辫子的主刀医生”。
说起“拖辫子”的发明,张伟笑着说:“和病人吸着同一个机器送出的氧气,给病人做手术,手术者和病人真正是同呼吸、共命运。”
如今,这样一个个援藏医者与藏地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在雪域大地继续演绎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各族群众健康水平,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建机制重引导
——综合发力推动“1+7”医院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进援藏医疗人才选派方式,2015年起,中央决定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受援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据了解,对口支援省市、医院大力支持,共投入3.2亿多元用于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选派143名援藏医疗人才进藏工作,精心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
一年来,自治区各级各部门积极对接、密切配合,紧密结合我区群众健康状况、医院现状、技术人才短缺等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援受双方两个积极性,精心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各项工作,有力推动“1+7”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格局性提升。
“1+7”医院医疗水平提升如“星星之火”,正在点燃全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燎原之势”。研究制定“1+7”医院发展目标、创(强)等级发展规划;推动“1+7”医院重点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强“1+7”医院人才引进培养;解决“1+7”医院医疗设备和药品短缺问题;推进“1+7”公立医院改革……
近一年来,自治区坚持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组织部长工程”来抓,建立起以区、地(市)两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计生、发改、教育、人社、财政、住建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密切加强与中央有关部委、对口支援省市、援派医院的沟通协调,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自治区和各地(市)人民医院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完善了《促进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暂行办法》;研究出台了《农牧区订单式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管理办法》等。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注重政策引导,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领导和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1+7”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确定重点建设专科51个,制定专科发展规划114项,开展新技术342项等。同时,通过转化推广新技术和新业务,门诊量和手术台次明显增加,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搭平台引技术
——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援助转变
作为首批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中唯一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专家,去年10月,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骨干医师李晓峰,主动要求到藏区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那曲地区筛查先心病情况。
先心病是威胁中国新生儿生命的第一杀手,高居出生缺陷的第一位。李晓峰介绍说:“高海拔低氧环境对胎儿心脏发育影响更为显著,西藏先心病发生率远高于内地。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藏族民众不会主动带先心病患儿来医院看病,这也给医疗服务增添障碍。”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李晓峰走过了那曲11个县、3500余公里的艰难历程,近4000个孩子接受筛查,确诊了497名需手术的儿童。
在李晓峰看来,变“输血”为“造血”是此次“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精髓,是从根本上提高西藏医疗状况的唯一途径。
为此,在进入拉萨市人民医院的第一天,他就主动要求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同事系列讲授心血管相关知识。这一提议与求知若渴的当地同事的希望不谋而合。
一年来,全国8省市143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结对帮带西藏292名医务人员。同时,“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结合临床工作,从课题申请的各环节全面指导当地医生,逐步实现科研能力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隆芳此前连腹腔镜都没见过,但通过一年的学习,可以和科室其他同事一起独立开展简单的腹腔镜手术。
“出去学习的话,人家不会让我们上手。援藏医生们针对我们当地的环境、当地的医疗条件,刚开始带,再慢慢地让你自己去做,我的进步相当相当大。”
说到变“输血”为“造血”,就在日前,自治区人民医院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通过国家技术验收。该实验室的验收通过,填补了自治区该项领域的空白,对我区合法开展基因扩增检测业务,开展精准医学、个体化医学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的副主任、“组团式”援藏专家邱玲教授介绍,2010年,自治区人民医院就已经开展相关检测,并筹备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验收相关工作。为保证医疗安全,合法开展相关检测业务,2015年10月,在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的积极推进和指导下,该院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向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正式递交验收申请,并对照技术验收的38条要求逐条进行自我核查,补充了大量性能验证实验、对设备进行校准、进一步完善了人员技术档案等。
作为一名援藏医疗专家,来到西藏后,邱玲教授不仅全身心投入医疗援助工作,还在紧急时刻为危重病人献血。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称赞她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是西藏各族人民爱戴的好门巴。
自治区卫计委主任王云亭说:“援藏医疗专家的到来,给西藏带来更多的是新技术、新观念的植入和管理理念的改变。通过这样的‘组团式’援藏,最终要把我们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市医院建成全区卫生服务的高端龙头和强有力的支撑点。”
人才组团模式
——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
西藏地域辽阔,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一直以来医疗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群众医疗保障处于较低水平。多年来,医疗帮扶一直是国家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5年8月19日,徐小红作为第一批143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的成员与队友们一同踏上雪域高原。
初到拉萨时,藏族患者的单纯、善良给来自北京的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生徐小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入藏第一个月,徐小红在病房收治了10个恶性肿瘤病人,几乎包含所有妇科恶性肿瘤,这让她颇为痛心。
“很多晚期宫颈癌病人因为当地没有放疗条件又没有能力去内地治疗,最终便放弃治疗回家。”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医生,看到本可治愈的病人不久就会病逝,徐小红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
她与科室主任多次沟通,确定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要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手术和化疗,将来有条件时争取安装放疗设备,解决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难题。计划开展宫颈癌普查工作,减少晚期宫颈癌的发生。她还利用国庆假期和同行们一起到日喀则、阿里等地开展义诊。
一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为推进西藏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最管用、最有效的办法。在推进“1+7”医院发展的同时,紧紧抓住影响西藏各族群众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加大对县乡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延伸、辐射、带动作用。
在堆龙德庆区、当雄县、尼木县等基层医院,也活跃着一批援藏医疗专家。来自北京的首儿所副主任医生冯翠竹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儿外科专家,冯翠竹在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首开小儿腹腔镜手术先河,成功为一名2岁的藏族患儿进行了疝气手术。从去年8月援藏至今,已完成了20多例小儿腹腔镜手术。
医疗“组团式”援藏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当地医生的传帮带。在冯翠竹的传帮带和悉心教导下,同科室的藏族小伙德琼医生,已经学会了微创手术最基本的打结技术。
如今,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援藏医疗人才用仁心仁术彰显医者大爱,大幅提升了我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各族群众健康水平。而且,每位援藏医生都有至少一名“徒弟”,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像徐小红、李晓峰所在的拉萨市人民医院一样,“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入藏开展工作近一年来,已帮助西藏8家受援医院治疗患者近3万人次,各援藏医疗队帮助建立健全医院规章制度771项,开展新业务新技术342项,300多种疾病的治疗实现了不出自治区、不出地市,门诊率明显提高。
王云亭说,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加强沟通、紧密协作,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为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乡”,“十三五”期间全区人均寿命提高2岁,全民免费体检、有病就医、住院分娩、地方病免费救治全覆盖目标作出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