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7 10:3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情系雪域谋发展,躬耕高原谱华章。
从羌塘草原到绿海林芝,从拉萨河谷到珠峰脚下,从藏东昌都到雅砻河畔,今天,不论你走在何处,都能感受全国人民无私援助的深情,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第七批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在中央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国有企业的大力支援下,一批批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一项项民生工程硕果累累,雪域高原经济高速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个日新月异的西藏流光溢彩,闪耀在世界屋脊。
产业援藏——
强化动力助发展
“以前是成天往寺庙跑,现在是有空就往蔬菜大棚跑,心思都放在了蔬菜上!”让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村民巴引旺堆引以为傲的,是援藏干部在白朗县建起了日喀则第一座智能温室大棚,一茬果蔬最低也有8000元收入,是过去的4倍。
智能温室大棚的出现和巴引旺堆收入的增长是第七批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
3年来,各援藏省市突出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通过改造提升传统资源性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西藏经济结构调整。得益于北京市“产业援藏”的持续发力,如今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且走向全国,已在北京设立6家拉萨净土产品展示厅。同时,举办北京拉萨商品大 集,累计交易额达8000余万元,大大带动了拉萨特色农牧产业发展。通过援藏渠道,德青源、碧水源、北京左岸右港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拉萨,培育出的一批知 名产品正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
第七批援藏工作资金投入大、援助领域全面。随着中央各部委、各援藏省市、援藏企业人才、资金、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引导带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根据山南产业实际,大力推动湖北企业赴藏,实施产业援藏战略。3年来,共引进湖北企业10余家,协议资金超过20亿元,涉及太阳能 发电、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品开发、建筑建材、纯净水等多个西藏特色产业,拓展了被中央肯定的“湖北华新产业援藏模式”。扶持当地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 山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地老百姓就业增收注入了不竭动力。
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工作十分注重援藏资金与地方资金的整合使用,在放大项目投资和资金使用效益上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已有总投资3200万元的噶尔县昆莎现 代牧业和人工种草示范基地等一批项目,在前期工作中做到了地方专项资金和陕西省援藏项目的有机结合,并积极引入陕西省支农资金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工 作经验,成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2013年以来,天津市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个援藏项目,确保援藏重点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逐步落实,保证各项援藏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3年来,共安排计划内和计划外援藏资金4.2亿元,实施重点援藏项目80个。目前,第七批援藏项目已按计划全部完成,并已交付使用。
为了推介那曲畜产品加工、藏药、冬虫夏草、旅游等特色产品,吸引浙商赴那曲投资,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连续3年组织那曲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宁波“浙洽 会”,提高那曲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并专门从丽水庆元引进先进设备,请来专家,在那曲开建黄蘑菇加工厂,使那曲黄蘑菇走上了杭州市民的餐桌,打入了香港市 场,成为那曲县的富民产业。
统计数据表明,全区生产总值连续2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达到1026.39亿元,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每一个数字递增的背后,都有援藏的力量。
民生援藏——
凝聚民心促和谐
走进位于拉萨教育城内的北京实验中学,别具藏族特色的教学楼让人眼前一亮,校园里绿草如茵,喷泉涌动,育人环境优美。
这所现代化的校园由北京市援助2.5亿元建设,硬件设施齐全,拥有领先全国的数字化实验室、空气导轨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和3间计算机教室。同时,学校管 理团队由来自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学专家和来自人大附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带来了国内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让高原的孩子们获得了比肩北京 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七批援藏工作中,各援藏省市、企业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援藏资金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将85%以上的资金投 入农牧区,补位支撑国家投资项目建设运营。3年来,高标准地建成了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一大批民生项目,让全区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 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援藏是援在根子上,利在千秋。”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戴晶斌告诉记者,上海第七批援藏工作牢牢抓住教育这一民生重点和薄 弱环节,从资金援藏转变为智力援藏、人才援藏、知识援藏,着力为西藏未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海援藏工作把大量精力投入教育事业,并大力向基层倾斜。江 孜、亚东、拉孜、萨迦、定日5县部分中小学与上海市部分中小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得到广泛好评。
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紧紧围绕林芝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小康村建设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抓手,投入1.1亿元推进小康村建设,在改善群 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的提升。同时,投入1亿多元援藏资金,在全市实施五保集中供养、扶贫开发、农牧区配套设 施建设、米林农场嘎玛花园职工小区等24个民生项目,有力推进了强基固本工作。由泉州市援藏工作组打造的以“依法治县、优势立县、民生稳基”为主要特点的 工布江达县模式,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的充分肯定。
河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全力推动援藏资金项目“两个倾斜”,把80%以上的资金用于民生。先后投资3870万元建成了阿里地区影剧院,投资1500万元用 于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建设,投资4800万元完善日土、札达两县安居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920万元支持札达县农牧区生活用水工程,投资1740万 元进行日土、札达两县村容村貌整治。
3年来,援藏各省市、各企业不断加大对基层民生项目的支持和援建力度,援藏工作想到了群众心里头,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受到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筑牢了我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智力援藏——
创新模式添活力
第七批援藏工作中,为确保我区长远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各援藏省市坚持长期援藏与短期援藏相结合,通过挂职锻炼、交流培训等方式,积极建立人才培训援藏机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2万余名西藏干部人才到内地学习考察、挂职锻炼。
特别是2015年,中组部、人社部等部委聚焦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使人才援藏转向深入,援藏社会 参与层面进一步扩大。不仅极大提升了受援地公共服务水平,并开创了智力援藏的全新模式,使之成为一项惠及我区300多万各族群众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目前,我们已举办培训讲座89次,培训本地医疗人才2740人次。借助内地医院技术优势,组织两批20名医护人员到安徽省立医院等对口支援医院,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培训。”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山南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虞德才说。
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坚持“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理念,用好用活援藏医疗人才“传帮带”机制,推动“输血型”援助向“造血型”援助转变。 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一周一大课、每日一小课”等方式,确定46名医护人员作为“一对一、多对一”培养对象,通过业务指导、专 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形式,每名援藏医疗人才每周讲一次业务培训课,重点加强医疗理论知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推广内地医院的 先进管理理念,首次在山南市人民医院开展护士长竞聘上岗,13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被聘任为相关科室正副护士长。
第七批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专门把智力援藏作为重大项目来落实。从2013年7月至今,先后从卫生、教育、广电、交通、建设、环保等系统派出3批共 156名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而且带来了新的观念和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通过“传帮带”,为山南培训各级各类人才 350多名。
3年来,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坚持以落实部署为己任,从广东省三甲医院挑选16名高中级职称医护及管理人员组成“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到林芝开展业务和培 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规范医院医疗管理及相关工作。通过培训、讲座、演练和全院会诊、病历讨论、大查房以及“一对一、手把手”带教等方式进 行“全员集训”,坚持每周开展1次专题讲座,提高当地医护人员临床操作能力。
2015年8月,陕西省第一批16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的到来,不仅缓解了阿里地区级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短缺问题,而且迅速启动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二甲”创建工作和120急救中心的运营,显著提高了医院的医科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
当新一轮对口援藏的号角再一次吹响,当援藏成果已转化为西藏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能,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特殊关怀,有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有我们自身的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在雪域高原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