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
——江达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格桑
“吃水靠担、生活靠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江达县贫困山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等问题,“十三五”以来,江达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
近日,记者走进江达县波罗乡冲桑七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施工现场,只见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原本平静的山谷不再寂静,热闹非凡—一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前来赶集的几十名搬迁户按捺不住内心深处的激动,不约而同地围在防护网边,看着他们未来的“新家”一天天在变样,指着看那,有说有笑,心里乐开了花。
今年以来,江达县委、县府就如何让广大贫困群众彻底甩掉“穷帽子”?根本解决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区域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的头等大事。按照“六靠”、“五方便两避让”的原则,将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农户规划到易地扶贫搬迁中,在科学选择安置点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勘察设计,高质量要求、快速有序地推进建设,用“真心”换来老百姓的“舒心”,“十三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554户8377人。
“能够走出大山,搬到一个条件这么好的地方居住,这可是村民们多少年梦寐以求的事,如今这都将成为现实,党的政策真是好。”今年44岁的布如激动地说。谈起以往生产生活状况,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住在那种地方,做什么事都不方便”。原先我住的地方通向村子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人们过着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日子,老百姓要到县城上变卖农产品和采购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去一来要走很远的山路。赶集,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今年4月,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和江达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他被列入为该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能够搬到生产生活条件更好的新居住地,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等搬了新家,交通便利了,我就可以出去打工多挣点钱了。”
向巴是该村的一名贫困户,也是一名搬迁对象。家住在一个大山沟,离村部8公里,离最近的住户也有400多米;一家人7口靠4亩多薄地生活,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时常遭受旱涝灾害或被野猪、牦牛等动物践踏,严重减产,生活过得如不敷出。虽然有国家的低保补助,生活也过得相当拮据。
“搬得出来,机会就增多。等搬完新家我打算在附近找一份工作或者做点买卖,供小孩上学。”一想到要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搬新家,向巴心里美滋滋的。
为顺利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今年来,江达县将切实做好群众的思想、生产和生活作为全县农牧区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来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妥善安置搬迁户的基础上,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将大力配套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实现搬迁户搬的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与发展问题。
据江达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计划完成波罗乡冲桑五队、冲桑七队,岩比乡岩比村,邓柯乡沙嘎村,江达镇麦冬村,生达乡色巴村,岗托镇朱雀村,字嘎乡解放村等8个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点建设任务,其中波罗乡冲桑五队、冲桑七队、岩比乡岩比村,岗托镇朱雀村4个点已开工建设,字嘎等4个点正在实施外业勘测设计、落实搬迁户等工作,力争在5月份完成建设方案并开工建设。岩比乡岩比村、岗托镇矮拉村、波罗乡冲桑五队和七队4个集中点建成后可搬迁安置群众227户1133人。
江达县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的关心和关爱,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改进了作风,提升了效能,巩固了执政基础,提高了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