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3 09: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这片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雪域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和平解放65年来,在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火车开上世界屋脊;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实行15年免费教育;人均寿命由20世纪50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8.17岁;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连续2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中,西藏探寻出一条生机勃勃的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雪域高原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雪域高原65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
政治建设成就斐然
江孜县城向西南约4公里,便可看到占地广阔的帕拉庄园。
走进帕拉庄园,透过庄园内一件件展品,不禁惊叹当年旧西藏贵族生活的奢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庄园对面阴暗、低矮的农奴住所。强烈的反差,昭示着旧西藏农奴和奴隶的悲惨命运。
旧西藏,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占有全部土地和绝大部分牲畜,主宰着农奴和奴隶的身家性命;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基本没有生产资料,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在政治上毫无地位。
经过严寒的冬天,才知道太阳的温暖。和平解放后,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不仅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更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
70岁的巴桑罗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着特殊的感情。巴桑罗布的父亲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巴桑罗布进入人大工作,直到成为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后退休。
“过去,我不过是一个苦命农奴的后代,在共产党培养下成为国家的干部,参与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管理,参与自治区重大事项的审议,我深刻体会到了新旧西藏两重天。”巴桑罗布说。
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西藏确立以来,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始终在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占绝对多数。全区4个市、74个县(区)、683个乡(镇)均成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244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有31901名,占93%以上,门巴、珞巴、纳西等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代表。干部队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95%。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自治区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
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是墨脱县德兴乡巴登则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提出的所有关于家乡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建议都得到了回应和落实。“宪法赋予了我们当家做主的权利,能为珞巴族群众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我感到很自豪。”白玛曲珍说。
和平解放至今,民族区域自治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推进。截至今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或批准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306件,其中现行有效法规155件,并对全国人大常委会300余件国家法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有力保障和促进了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2007年以来,先后审议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拉萨市老城区保护条例》等大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符合西藏实际,维护西藏人民利益,从法律上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自治的权利。
经济建设驶入快车道
和平解放前,西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涉及金融、财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51年全区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亿元,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2.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旧西藏,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和平解放以来,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我区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水产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0.0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0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区大力培育天然饮用水产业,产能突破300万吨,发展态势强劲。“西藏好水”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多个品牌矿泉水荣获国际大奖。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食饮品业、建筑建材业加快发展。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税收179.2亿元。创建藏青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入园企业174家。2015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8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如今,我区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兴能源体系。截至2015年,先后建成青藏、川藏联网两条“电力天路”,西藏电网实现与全国电网互联互通,全区电力供需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首次实现藏电外送,使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主电网覆盖范围进一步延伸至58个县,解决和改善了13.68万户、54.77万人的用电问题。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我区已初步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65947公里;690个乡镇、5408个建制村、11759个自然村通公路;拉林高等级公路开工路段、林芝米林机场快速通道、嘎拉山隧道和雅江特大桥建成通车,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拉日铁路建成运营,拉林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国内外航线增至63条,通航城市40个,立体化交通体系互联互通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和平解放前,西藏农牧业基本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如今,我区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1959年粮食产量18.29万吨,2015年实现突破100万吨,青稞产量72万吨。“十二五”期间,全区财政支农资金累计投入787.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37万亩,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624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43.7%,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八到农家”工程深入推进,减少贫困人口58万人。连续8年、累计投入278亿元,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我能够读小学、上大学、参加工作,如果没有西藏教育的发展,也不会有我今天个人的发展。当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走在农牧区,看到设施完善的校园时,总会从内心发出感慨。”西藏大学副校长白玛次仁作为一名亲历者,对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深有感触。
从1951年昌都小学成立,到2013年西藏大学3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65年来,我区已基本建立起以区内办学为主、区内外教育相结合,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一大批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而在旧西藏,教育是被作为一种特权,由寺院和贵族垄断,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现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
和平解放后,为了让西藏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党中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实行现代教育制度,扩大办学规模和层次,赋予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5年期间,西藏教育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超过600亿元,创历史之最,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教育向现代化迈进步伐。
得益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西藏于2012年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域内免费15年教育,加之1985年以来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包吃、包穿、包学费的“三包”政策,有效调动了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据统计,2015年,全区全年落实“三包”资金15.5亿元,受益学生达52.54万人次。
“十二五”期间,全区幼儿园增加到882所,入园率达到61.5%。“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
最近,山南贡嘎县江塘镇江塘村巴桑次仁的孩子达娃仓决,通过接受远程超声会诊,由远在北京的大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幸亏早诊断出来,不然可能就耽误了。” 巴桑次仁说。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时代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地广人稀的西藏,互联网为传统医疗插上腾飞的翅膀,方便了广大牧民群众,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看病难问题。
西藏虽然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医疗、医学体系——藏医,但和平解放前,医疗条件十分落后,藏族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人均寿命不到36岁。
针对我区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中央和自治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从内地调入大量医疗技术人员,努力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到2015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435个,医院病床12200张,卫生人员总数增长到15831人。截止2015年底,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实现了门诊费用当场核销,74个县基本实现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农牧民医保实现全覆盖,筹资率稳定在97%以上;实现县级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疾控中心全覆盖、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城乡居民、在编僧尼免费体检全面实施,先心病儿童全部得到免费救治;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0.5%;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68.2岁。
目前,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区率先实现了有意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了63个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自治区和地(市)两级10个儿童福利院以及17个地(市)、县(区)老年护理院;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90元和每人每年235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400元;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21.5万套。
生态建设长足发展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
和平解放前,西藏根本谈不上宏观生态建设和综合环境保护。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眼建设美丽西藏,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全面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天然草地保护、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重要湿地保护等10项工程,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与重要生态区。
“目前,我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2015年挂牌成立了中国目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和物种最典型的西藏羌塘藏羚羊、野牦牛国家公园。”自治区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云丹说,我区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把准入关,对“三高”企业和项目做到了零审批、零引进。
在全国率先建设江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纳木错和羊卓雍错纳入国家良好湖泊保护试点、山南林芝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全面推进‘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植树造林516.6万亩,林业带动群众增收42.8亿元,全区水、大气、土壤质量均保持优良。”云丹说。
西藏湿地类型丰富,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湿地分布区。2011年3月1日,自治区正式实施《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建立湿地资源档案,对退化的湿地采取补水、限牧、退耕、封育等措施进行恢复,使我区的湿地资源保护实现有法可依。目前,我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正逐步形成。
近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政府及职能部门紧紧围绕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要求,不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规章,逐步建立起具有西藏特色的环境法制体系,使我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逐步迈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
到目前为止,西藏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水质全部为I、II类,水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西藏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65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西藏和平解放65年的历史证明,西藏的发展进步是与祖国的统一、发展和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分不开的。没有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就没有西藏社会的新生和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