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需求
昌都七个着力切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 陈仕统)随着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为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昌都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结合市情市况和工作实际,以七个着力为抓手,切实加快全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着力优化全市文化产业布局。根据昌都市文化资源分布状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昌都地处藏、川、青、滇四省(区)结合部的文化交流、旅游合作、商贸往来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互补、经济互促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构筑“一带一园多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比较优势,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挖掘昌都特色文化资源,致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着力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走廊。紧紧抓住国家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机遇,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企业合资的形式,“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申报并实施1—2个藏羌彝重点项目,依次开发建设嘎玛嘎赤唐卡生产性保护基地、江达波罗木刻生产性保护基地、十八军红色遗址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嘎玛沟藏艺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八宿然乌湖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芒康盐井古盐田文化旅游生态开发基地等项目,形成昌都特色文化产业走廊。
着力建设康巴文化产业示范园。采取土地划拨入园、土地资产入股、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模式,快速推进昌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巴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个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园。重点在产业园内创立集唐卡产品教学、研究、生产为一体的昌都唐卡画院。同时延伸包括康巴服饰、金属制品、藏瓷雕刻、木板刻板等在内的各类民族手工艺产品开发,提升文化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争取建成10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昌都文化名片。
着力扶持昌都龙头文化企业。针对文化企业散小弱差的现状及特点,以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为政策引导,激励文化企业建立现代化公司管理制度,致力培植一批以昌都康延川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现代骨干文化企业,带动各县(区)至少形成1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依托龙头文化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探索市、县(区)骨干文化企业联合开发的营运机制。
着力打造昌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在继续参与并承办“藏川青滇毗邻地市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的同时,重点办好“三江茶马文化旅游艺术节”并注册商标,力争使之成为昌都文化艺术第一品牌、昌都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第一品牌、昌都文化演艺业和文化旅游产品展示第一品牌;“十三五”期间,以实施“红色昌都、茶马古道百幅精品唐卡”工程,影视剧《金珠玛米》、《邦达仓传奇》、《幸福加加面馆》、《消失的东女国》,寻找东女国、重走茶马古道文化寻源活动以及每年出版2—3张新歌专辑、出版2—3部优秀文艺书籍等精品工程为手段,多方发展唐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出版产业;开发就业带动能力强、具有高附加值的工艺美术产品、旅游观光产品、文艺演出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广拓市场、联营开发,形成文化产品开发的多元化。
着力促进特色文化产品交易。创新营销理念,建立昌都特色文化产品营销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依托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以举办三江茶文化旅游艺术节和各县(区)艺术节为载体,多方搭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实现经济收益。
着力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构。健全昌都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织机构,人、责、事、权与绩效考核“五位一体”,负责定规划、定目标、定机制、定项目、定绩效、定考核;单设“昌都市文化局文化产业科”,负责履行全市文化产业调研与统计职能,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及项目开发;成立“昌都唐卡画院”,负责昌都唐卡艺术的挖掘、研发、传承、交流、弘扬,组织联系全市唐卡艺术家开展精品创作,唐卡艺术创作培训,培训唐卡新艺人,开发唐卡艺术产品。通过市场运作,推出名家力作,打造昌都唐卡艺术品牌,实现唐卡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唐卡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