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6 10:0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世界最后一方净土”。然而,它又是全球自然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守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摆在了全局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保持了西藏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从2014年开始,我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对全区74个县(区)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及政绩考核等挂钩。目前,我区已完成对74个县(区)的基础调研。据2014年度综合考评结果显示,全区90%以上的县(区)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优秀、良好等次,8个县为不合格等次;在2015年度考核中,曲水等12个县人民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示范作用强”,取得了优秀等级,22个县达到良好等级,37个县为合格等级,3个县不合格。
据介绍,我区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考核评价重点、考核程序和时限要求,将18项考核指标细化分解为65项考核内容,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考评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考核工作领导小组,采取资料审查与现场核查、听取汇报与问询了解、随机抽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重点考核推动森林草原湿地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执行环保法规政策、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责任、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保障饮水安全等。此外,自治区设立年规模1亿元的环保专项奖励基金,建立环境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惩机制,依据年度考核情况加大或扣减转移支付增量资金。对环保考核不合格的县(区)予以通报批评,由自治区、地市环保部门约谈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人,分级挂牌督办,责成限期整改,明确其“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年终考评不得评优,并视情况调整岗位或进行组织处理。
开展县域环境保护考核工作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树立起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履行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责任,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各地(市)、各县(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认识不断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工业企业和资源开发环境监管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一些突出环保问题的解决,较好地发挥了环保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生态安全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把环保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部署推进,致力于建设美丽西藏。拉萨、山南、林芝等地市分别确立了环境立市、生态强地战略;日喀则、阿里等地市出台了贯彻落实美丽西藏建设的实施意见;昌都市启动三江流域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那曲地区提出建设羌塘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山南、阿里各县将环境保护写入村规民约。
——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地县两级分别建立环保考评制度,制定奖惩办法措施,设立配套奖励资金,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切实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和“终身追责”的要求,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县(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县级环境监测监察机构逐步设立,环保部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加强,大多数县(区)配备了乡镇环保专、兼职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逐渐由城镇拓展到农村。拉萨市、山南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分别为重点乡镇配备了252名和45名环保监督员。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效益凸显。各地(市)、县(区)对照各项环保考核指标,主动作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统筹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生态创建工作。5年来,全区共投入71亿元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植树造林516.6万亩,带动群众增收42.8亿元,累计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资金190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由8个县扩大到18个县,完成了4898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已命名904个村、65个乡镇、4个县为自治区级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
通过实施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十二五”时期,成为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重大进展和重大成果的五年。目前,我区仍然是除南北极之外,地球上最洁净的环境地区之一:大气环境干净透明,各类污染物含量与北极地区相当,污染物种类较少、浓度较低;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优良,达到我国规定的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