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当传统成为传说,何处安放我们的精神家园?——代表委员会诊“非遗”保护难题

2016-03-14 09:50 来源: 新华社 点击:0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当传统成为传说,何处安放我们的精神家园?——代表委员会诊“非遗”保护难题

  新华社记者 白阳、董小红、李金红

  这是一组令人痛心的数字:我国共有38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是全世界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然而根据民进中央在今年两会前的调研,在我国公布的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人走技失”问题严重。

  参加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指出,我国的非遗保护一方面普遍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困境;另一方面,一些以“非遗保护”为名的商业行为,正侵蚀、破坏着非遗的根基。

  “非遗热”背后的冷尴尬

  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04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一股“非遗热”正在全国掀起,有的地方还专门设立了申报非遗事务的机构。然而提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现状,6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川剧表演艺术家余开源却并不乐观:“都说现在‘艺考热’,但去年四川2万多名艺考生,只有十几个报考川剧专业;四川过去有300多家川剧团,现在只剩下6家了。”他说,现在的观众中,看“变脸”“喷火”等热闹的多,欣赏剧目本身的少;在家里看电视的多,花钱去剧场看演出的少。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非遗艺术的生存更为艰难。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黎锦,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工业纱线产品的冲击下,传统黎锦几乎已经从市场上消失。

“制作黎锦费时费力还卖不上价钱,甚至还得倒贴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我们村900口人里现在只剩1名黎锦传承人了。”来自海南省五指山市畅好乡番贺村的全国人大代表黄月芳说。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全国人大代表潘成英也忧心忡忡地表示,曾经在大凉山广为流传的“口弦”,现在只在丧事、婚礼等少数场合才会弹奏,喜欢这种乐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经常学不了多久就外出打工,更谈不上技艺精通。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因经济效益差、技术难度高导致的传承人老化断层,和因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文化土壤消失,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两难的保护:商业向左,传统向右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在2016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曲融合了戏曲与摇滚乐元素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华阴老腔——这个一度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风靡全国。

  然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看来,这种“跨界混搭”的新型音乐虽然能够帮助年轻人认识陌生的传统文化,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非遗不是不能创新的‘老古董’,但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说,由白先勇操刀的青春版《牡丹亭》,对较为冗长的原本进行了精编,并借鉴了现代剧场的某些舞台元素,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节奏,这种尊重传统的创新获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然而,有的‘戏曲新编’只是将传统戏曲生硬地与西洋音乐嫁接起来,并配上眼花缭乱的声光电特效,空有热闹的外部,实则失去了戏曲本身的魅力。

  更让他忧虑的,是对知名非遗艺术的过度商业开发。“有的地方打着‘非遗’的旗号挣旅游的钱,只学了点皮毛就在各个旅游景点搭台表演,看上去很热闹,但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其实是种歪曲和破坏。”

   “非遗艺术都拥有自身庞大而精妙的内在系统,应该得到全面完整的保护,而不是放大其中的某个元素,将其与艺术本身割裂开。”田青表示,非遗不是不能商业化,但组织者首先要对非遗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为了赚钱误导观众。

   非遗传承如何“人走茶不凉”?

  朱永新指出,他在对多地非遗现状的调研中发现,非遗传承“人走技失”现象十分突出,仅浙江嘉兴一地,接受调查的26名传承人中,有12位没有接班人,占总数的46%。

  他表示,与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还存在欠缺。目前国家级传承人每人一年有10000元补贴,地方级传承人每年补贴为4000元-5000元,仅靠财政支持还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取补贴手续繁琐,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传承人难以全部达到要求,领取补贴非常不便。

  “一方面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加补贴幅度,并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为他们提供优待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打通非遗技艺传承与学历教育的通道,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他说。

  “川剧要进学校、下基层,培育非遗的生存土壤。”在今年两会上,余开源建议试点建立公私融合的混合体制学院,打破目前师范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教育体系,实行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全科教育,专门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状况的一专多能的“全科型老师”。

  田青则认为,不同生存状况的非遗要予以区别保护。对于古琴、昆曲等民间基础较好、商业运作较为成熟的非遗艺术,可以鼓励其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开拓市场,吸引更多受众;但对那些已经与时代脱节、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无法生存的非遗艺术,必须由国家拨款予以保护,并采取拍摄影像资料等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守护好这片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再把它原封不动地交给子孙后代,这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田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