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00:12 来源: 《瞭望》 点击:0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作为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回到拉萨,参加庆祝活动,并率那曲分团到那曲地区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日前,《瞭望》记者在拉萨专访了这位曾长期在西藏工作、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国家领导人的藏族领导,倾听他讲述西藏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讲述他始终不变的百姓 情怀。
“庆祝活动非常成功,各族群众对党充满感激、感恩”
记者:9月8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您作为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再次回藏参加庆祝活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向巴平措:每次回到西藏,我都感觉特别亲切,毕竟在这里工作了那么长时间,又是故乡,认识的人也多。这次大庆,我感觉组织得很好,西藏的形势也特别好,下 一步的发展思路清,推进发展稳定工作的各项措施也实。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各族干部群众对党中央、习总书记充满感情,对以陈全国同志为班长的自治区党委 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俞正声主席在庆祝大会和区党委政府汇报会上讲话的时候,会场上掌声非常热烈。我原来觉得,咱们西藏人对掌声是比较“吝啬”的,但那天不一样,开始我也一直 在鼓掌,后来觉得差不多了,停下来一看,大家都还在起劲地鼓掌。我想,这充分说明俞主席的讲话讲得特别好,真的说到大家的心坎里去了。
还有就是各界群众参加的游行活动,群众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充满了感恩、感激。哎呀,真是受感动!我相信,这次大庆极大地鼓舞了西藏各族人民,为今后推进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记者:9 月9日,您率团到海拔最高的那曲地区慰问干部群众。讲讲您在那曲的经历吧。
向巴平措:那曲我去得最多。在西藏7个地市里面,那曲海拔最高,纬度又高,冬天很冷,条件是最艰苦的。我在那曲活动期间,也需要吸点氧。巧合的是,以前几次大庆,我也是去的那曲。
我们先去了孝登寺,看望宗教界人士,赠送贺幛并发放布施。这几年自治区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把寺庙作为基层单位来管理,把僧人当成朋友、亲人,帮助他们解 决问题,开展了“六建”、“九有”、“六个一”活动,寺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凡是我接触的僧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对党和国家、对驻寺干部充满感激,凝聚 力、向心力明显提升,正能量在上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还去了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海拔大概有4700多米。我们到了牧民家里,看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那个村以前我去过,原来叫“乞丐村”,很贫 困,现在发展变化大。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他们走了一条正确的路子,那就是合作化的道路,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经济合作组织,由能人带头,以工业化的方式 来管理牧业,搞得非常好。现在虽然规模还不大,弄个牛奶呀,酸奶呀,或者其他的产业,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多块钱,很不简单。
我临时动议,还去看了聂荣县帕玉村幼儿园,那可真是办得不错。我一直关心双语教育,我请朱维群同志问一问,看看双语学习效果,他就找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来 问。被问的小孩子还能说一点汉语,说明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搞得不错。现在西藏全区进行15年的免费义务教育,真是不简单,各项措施抓得实实在在。我常讲,只 要把教育搞上去了,就业问题解决了,贫困的代际传承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那曲,我们见了地区领导班子成员及援藏干部、群众代表,出席了那曲地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座谈会。我给他们讲了,那曲各族干部群众长期奋战在高 寒缺氧地区,取得了瞩目成就,令人敬佩!要再接再厉,坚决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加强各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破坏活动,坚定不移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那曲地处青藏铁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的发展变化,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者: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在西藏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向巴平措:这个意义可就大了。我们大家都知道,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回到祖国的怀抱,解决了主权归属问题;1959年民主改革,百 万农奴翻身解放,解决了人身自由问题;1965年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西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始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从此享有自主管 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说是国家的主人,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记者:今天我们回顾50年来的变迁,其中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50年。您怎么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践?
向巴平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和各民族关系和谐融洽的政治保障。
可以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激发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干劲与热情,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障了各族群众追求现代美好生活的利益和诉求。
就西藏来说,这5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符合西藏区情的。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也是取得辉煌成就、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50年。
记者:作为西藏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参与者、见证人,您怎么看这50年来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有哪些规律?
向巴平措:要说西藏50年来的发展变化,几句话可不好概括,事例太多了,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教 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方面,真的是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过去路不通,出行主要靠走路、骑马。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开通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空中航线 越来越多,私家车也很多,拉萨开始堵车了。过去吃的种类很少,解决温饱就不错了,现在看看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各类蔬菜、水果和肉蛋奶,家家户户的 餐桌上是很丰盛的。这样的例子举不完。
在参加一些外事活动的时候,我经常给外国朋友介绍西藏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我说这在世界上也真的是一个奇迹。我们的民族政策,不客气地讲,可以成为世界 的楷模。西藏的发展变化,只要到过西藏的人,他们自己都会得出结论的。这个变化,怎么讲都不过分。我给别人讲的时候,说变化是翻天覆地。我说你们不要认为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套话,我们是自己与自己比,无论是从具体数据,还是从现实生活,这样的发展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我想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要说规律,首先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才实现了和平解放,百万农奴获得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繁荣各项社会事业,真正换了人间。
“是党和人民给了我服务老百姓的平台,干不好工作说不过去”
记者:您是从普通藏族人家里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在基层的生活、工作经历,对您后来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有什么影响?
向巴平措:基层的经历,让我很自然地了解家乡,也了解我们这个国家。以后不论做什么工作,我都知道最基层的农牧民会想什么,普通老百姓会期盼什么,感觉没有什么距离。
我是1947年出生的。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我已经有了一点点记忆。当时家里住了解放军,印象中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和蔼可亲,不像人们传说中的那样可怕。我当时身体不好,但不知道是什么病,要不是解放军帮我治好了,说不定我早就走掉了。
我有哥哥姐姐,他们先上学,我往后拖了一点。到真正上学的时候,有一点藏语、藏文的基础。我一直喜欢学习,在学校也比较用功。到中学快毕业的时候,赶上了 文化大革命。当时可以去工作,但不知怎么回事,我心里很清楚,还是要读书,就一直坚持下来。直到1970年,我才从学校进入工厂,成了一名工人。
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我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因为我还是想学习。在重庆大学的4年,我学的是工科,感觉非常好,也真正学到了东西。1975年10月,我毕业返回昌都,从事一段时间技术工作。
记得那时候我什么活都干过,工厂里面也待过,在农村也干过,好像每个岗位都干过一下。这些经历,无形中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从事各种工作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后来我担任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分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还有工业、交通、邮电等,干的是两个领导的分工。现在想想,那个时期对我的锻炼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的毛病也在那时显现了出来:不服从组织安排,几次提拔都没有去。
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当时母亲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我的胃也不好。还有就是担心难以胜任工作,辜负了组织的期望。所以组织上几次找我谈话调动工作,都被我谢绝了。
但我也有优点,就是不管把我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兢兢业业、尽我所能,把本职工作干好。说老实话,我的父母,也没什么文化,我的成长,全是党的培养。我的那些老领导、老同志们呢,对我是手把手培养、肩并肩支持。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记者:您离开昌都以后,又先后在山南和拉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特别是在自治区主席、人大常委会主任两个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您记忆中感受最深的事情有哪些?
向巴平措:在山南和拉萨的时候,我还是那句话,尽己所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到了自治区政府以后,还是做了一些事,说起来就太多了。
我到任以后,运气不错,正赶上中央开始实行转移支付,我们就下决心集中力量,为农牧民办一些事。之前我在拉萨的时候,调研中发现老百姓的房子确实需要改 造,条件差的,人和牲畜在一起,说不过去。当时只是小打小闹弄了一下。到了自治区政府以后就好办了,下决心搞农房改造,当时还是比较难,多次找国家发改委 的同志协调,把这项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来搞。先是搞试点,再全面推开。后来这项工作改名为安居工程,现在全区200多万农牧民群众都是受 益者。
所以我说,我能够当个领导,最感到欣慰的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平台。在基层工作是服务群众,但如果给你更重要的领导岗位,那这个服务就更 有条件,发挥的作用也就更大了。我们后来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下大力气改善民生,都是这样考虑的。能够为老百姓办点事,这就是我应尽 的义务。
我还记得拉萨老城区的改造工作,当时资金也困难。2001年西藏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胡锦涛同志率中央代表团来的那次,我们汇报工作,介绍老城区没有上 下水管道,电线老化等,居民生活条件需要改善。领导很重视,后来中央财政给了1.7亿资金,把这一块彻底解决。后来还有布达拉宫广场的整治,下决心把14 家单位搬走。搞了龙王潭公园的改造,还有罗布林卡四周环境的整治。当时有人提意见,我给他们讲,咱们将来要发展旅游业,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要把它保 护好、发展好,这是很有必要的。
回过头来看,关于改善民生这些方面,我还是干了一些事,打了一些基础。后来就慢慢扩面呀,提标呀,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你们看现在,陈全国 书记来了以后,区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维护稳定工作中,该软的更软,该硬的更硬,效果很好,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是满意的,大家也确实有了明 显的获得感。因此我说呀,咱们西藏,就这么踏踏实实地把工作抓下去,抓这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家是 充满信心的!
记者:您到北京工作以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关心、支持西藏的发展进步?
向巴平措:虽然身在北京,但我一直关注西藏,通过看电视、看报纸、打电话等方式了解西藏的情况。还有就是参加一些活动,回西藏调研。
说到支持西藏工作,我目前的岗位,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比如说我分工联系人大民委的工作,凡是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工作,我都有机会参与调研,向中央反 映一些情况。我的感觉,新一届党中央,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我们有渠道反映情况,一般都会引起领导的重视。
比如说修建川藏铁路的问题,我会借助一些机会找相关领导汇报、沟通,介绍情况,希望能尽快促成这个事。还有“十三五”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将我的建议 以附件的形式向中央反映有关情况。如果某些工作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情况,那我就可以毫不客气地给有关部门讲,这不是支持不支持的问题,是法定 的责任。
这些年我还有个感觉,中央及相关部委的领导对西藏非常理解,一说西藏的事,大家都说西藏老百姓真不错,本身也很艰苦,应该怎么支持等。只要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各方面还是非常关心、非常支持的。中央六次会以后,我想这个方面的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当然,我们西藏也要更多地从实际出发,在有些方面,不一定和别人攀比。我们也要理解,国家也不容易,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要量力而行,把钱花在点子上。
记者:您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岁月?如果在民族干部的成长方面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话,您认为是什么?
向巴平措:我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这样的位置上。我过去经常讲,没有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句话千真万确、发自肺腑,我对党、对祖国充满感恩之心。如果我没有学习的机会,没有上过学,那一定是另一番情况了。
我们这一代人,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一辈子也不会有任何问题。那么现在,这种朴素的感情,上升为理性,就是要为党为人民做好工 作。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能走到国家领导人这个岗位上,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再不竭尽全力干好工作,从哪个角度都说不过去。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历史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前不久中央召开了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前几次座谈会相比,您认为有什么特点?
向巴平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得很成功,习总书记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从历史到现实,从指导方针到具体措施,讲得很全面,也很深刻。特别是对需要 明确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一锤定音。这次会议首次完整提出党的治藏方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是历史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最近一段 时间,我认真、反复地阅读有关文件材料,很受感动,也深受鼓舞。
记者:在这次会上,中央明确提出20字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其中“依法治藏”放在首位。您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依法治藏?另外,关于“富民兴藏”、“长期建藏”,您又是怎么理解的?
向巴平措:我们一直讲依法治国,我的体会,现在是提得越来越高了。关于依法治藏,中央要求很明确,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理解,这里面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依法管理民族、宗教等事务,依法办事。这几年我们在民族工作调研中发现,在有些地方,包括内地城市民族工作中出现 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或者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一些矛盾、纠纷、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不全是民族问题,不要牵强到民族问题上来,否则解决起来就容易走两个极 端,要不是不敢管,要不就提到民族问题上去。我就明确提出来,处理这一类的问题,就是要依照法律,不论是哪个民族,涉及什么宗教,只要违法,就按法律来 办。不同民族的人,都要在一个原则下面去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表达诉求,依法惩治违法行为,不讲特殊,不降标准。
关于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理解,富民兴藏就是要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要在全面上下功夫,要解决短板问题,做到“兜底”和“保底”。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下,在各族干部群 众的努力下,西藏的教育、文化、卫生、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是非常好的,走在全国前列,但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西藏相对落后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自然环境特殊,相对封闭。因此,公路、铁路、航空建设非常关键。
还有就是要按照中央强调的,继续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贫困人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书记讲,我们共产党是行动党,不是口号党。“小康不小康,关 键看老乡”。我们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脚点关键还是看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改善和提高,享受政策红利,得到更多实惠。这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功的标 准。这一点很重要。
长期建藏,就是要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关于长期建藏,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那天俞正声主席专门解释,大家不要理解 为,到西藏工作的汉族等内地同志,你们要扎根西藏,长期建藏,你们就回不去了。不能这么理解。长期建藏要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理解,要有长远的观点,谋长久之 策,行固本之举。
记者:过去您曾提出西藏发展要处理好“离不开”与“不依赖”的关系。在今天,这两个词还有意义吗?
向巴平措: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拿我的亲身经历而言,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特别关心和重视,具体体现在持续不断地加大对民族地区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这次召开的六次会,党中央 再次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西藏战略地位进行了准确判断,对西藏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还是区党委领导多次讲过,而我历来强调的,要处理好“离不开”与“不依赖”的关系。“离不开”是肯定的。中国发展这么快,现在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中央的特殊关心和全国的无私支援,西藏肯定跟不上。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有个“不依赖”,就是要激发自身活力和动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西藏发展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说水利、光能、风能资 源很丰富,藏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等等。中央再次明确西藏的定位是“两屏两地一通道”,就是要根据这个目标,扎实工 作,实干苦干加巧干,大胆创新,敢于担当,为和全面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记者:习总书记在六次会上特别强调,西藏“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您是怎么理解的?
向巴平措: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老西藏精神”,还有“两路”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们,也教育着我们。可以说,“老西藏精神”是我们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西藏精神”的形成和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越来越多,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
咱们现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总书记讲的“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强调要“守规矩,守纪律”,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我想这就应该是新的时代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才我看到你们新华社西藏分社院墙上写了这么几句话,“传承老西藏精神,融入新时代内涵:特别讲政治,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我觉得提得非常好,很有意义,我也完全赞成。
比如说没有创新意识,没有担当意识,那在现在这个时代就跟不上了。现在3D打印、机器人、智能化已经很普遍了,我们过去的很多优势就没了,比如劳动力的优势等。可以说现在谁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谁拥有制定标准的权利,谁就拥有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