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在党中央科学发展政策理论下奔小康

2015-10-08 09:34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常态下奔小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发展政策理论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 如何推动科学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理论,描绘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如果说,全面小康是一幅绚丽的图景,科学发展就是描摹这幅图景的画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的基本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落实 新常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不断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春风吹过千山绿。从三江大地到雅砻河谷,从羌塘草原到狮泉河畔,“小康”这个古老的名词,正在万里雪域高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铺展成真实而美好的科学发展图景。

科学发展看基础

——精准扶贫,广开致富路,让西藏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农牧民过上了现代生活

“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 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西部边疆地区,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八成以上;同时,西藏又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根据国家划定的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2010年底西藏贫困人口为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三成多。

没有农牧区、农牧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坚持把提升农牧业基础地位放在重中之重,大力 发展农牧业生产,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收入,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确保农牧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建立“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党支部+能 人+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

2000年,拉萨市城关区拉琼等43户群众作为色拉寺的勤杂人员退休后,户口落入城关区仁钦蔡村,生活来源常年没有保障。2012年,拉萨市城关区积极推 行“党支部+能人+贫困户”扶贫模式,仁钦蔡村党支部成立了扶贫洗车场、扶贫出租房、扶贫超市等扶贫经济实体,请村里的致富能手经营管理。“除了1年1万 多元的工资,还能分红近5000元。”拉琼说。在扶贫经济实体的帮扶下,拉琼等43户贫困户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得益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区贫困人口已从2010年底的83.3万人减 少到2014年的约32.7万人,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由2013年的18.73%减少到13.63%,4年减少贫困人口50多万人,贫困地区群 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今年,自治区提出,将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争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

通过扶贫项目“能人”,“先富带后富”,是自治区探索出的又一精准扶贫成功经验。

“就在几年前,我们还是个仅有6个水磨、20名员工的小作坊。而今天,我们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两千万元的现代企业。”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创立者达瓦次仁说。

古荣乡朗孜糌粑有限公司得益于自治区的扶持政策。截至2014年,这个传统落后的小作坊,厂区面积已经达到18亩,固定资产净值达2786万元,年生产成品糌粑6500吨,带动300余户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

这几年,像达瓦次仁这样的扶贫“能人”和朗孜糌粑公司这样的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遍布西藏乡村牧场,成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加速 器”。依托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靠双手勤劳致富,“家底”越来越厚实。2014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西藏农牧民人 均纯收入依然创造了14%的增速,达到7471元,增速居全国前列。

拉萨市扶贫办副主任次仁说:“这些能人有经验、有技术、有头脑,具备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能力,通过扶持他们经营一批项目,既能让贫困家庭有工资性收入,又有分红等硬性保障收入,扶贫‘拔钉子’效果明显。”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新常态下,要让各族农牧民群众感受到“小康”的幸福,首先就要为他们广开致富路,让群众获得更稳定的增收渠道,更满 意的收入。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全区上下把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优惠政策到致富信息、从技术支持到人才培养、从资金投入到农机设备 都给予了最强、最有力的帮扶和支持,切实做到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常有收入,千方百计使群众富起来,费尽心思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位于藏东的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过去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千多元。当地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草莓及天麻种植业,村民年均人收入达到两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随着交通、能源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投身商海,从事流通、服务业。从墨脱通车受益的背崩乡村民白玛曲珍说:“以前家中收入主要靠种地、做背夫,现在开家庭旅馆、种香蕉、跑运输都可以挣钱。”

……

从让农牧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良苦用心”——

2014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我区广大的农牧区全面落实,全年财政支农支出达168亿元,同比增长6.5%,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收入较快平稳增长。

扎实的工作带来的是可喜的成绩——

201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98.5万吨,增长2.4%,创历史新高;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4%,全年发展农牧民科技特派员7166名, 覆盖全区82%的行政村;落实国家投资7060万元,在7地市建设了蔬菜种植和藏鸡、藏猪、牦牛、绒山羊养殖基地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937 家,增长55%,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8.6%;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达98.5万人次、60万人,劳务收入突破20亿元……

数字里面见实效,数字里面有真情。一个个不断提升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成就,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西藏的深切关怀,是自治区各级领导干部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是老百姓的日子从活得有保障向活得更滋润的历史性跨越。

科学发展看特色

——特色优势产业正成为西藏经济发展新引擎,越来越多的“西藏制造”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来到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而西藏的科学发展之路,优势正在于“特色”二字。

“天上西藏并不遥远,人间香巴拉就在眼前。”作为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净土,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独一无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别具特色的雪域文化,使西藏成为世人推崇的旅游胜地。长期以来,中央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西藏旅游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区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精心培育了“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打造 和推出了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南伊沟、鲁朗林海、“五寨”、纳木错等为代表的旅游景区。随着全区各地民间节庆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推出和品牌的提升,旅游产 品更加丰富完善,国际知名度日渐提高。“西藏”二字,本身就代表着高端、特色旅游品牌。

2014年9月,以“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圣地拉萨拉开帷幕。首届藏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世人打开了一扇展示 西藏新形象新风貌的窗口,同时也为推介交流和打造西藏旅游文化升级版提供了一个高端平台。首届藏博会共签约经济合作项目33个,总投资387亿元,项目涵 盖高原饮水、特色矿产业、特色生物科技、特色旅游、农业产业等。

如今的西藏,正迎来旅游业全新的跨越发展黄金期。2014年,我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553.14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3.5%。

伴随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是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开始“走旅游路、发旅游财、吃旅游饭”,青山绿水不再寂寞,荒山野岭尽显商机。靠着旅游奔小康,对西藏老百姓来说不再是梦想。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藏医药、民族手工业、特色农牧业、绿色食 (饮)品等特色产业在雪域高原迅速崛起。青稞啤酒抢滩国内市场,5100冰川矿泉水走向国际市场,高原牦牛奶牵手国家举重队……越来越多的西藏特色产品走 向全国、走向世界,特色优势产业正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随着自治区打造“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十二五”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的实施,西藏优势特色产业核心产区建设如火如荼,初步形成了“藏中粮 经饲、奶、绵羊、藏猪藏鸡复合产业带,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山羊、绵羊产业带,藏东南藏猪藏鸡、藏药材和林下资源、干果产业带,城郊蔬菜产业带”和 “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蔬菜、奶牛、马铃薯、林果、茶叶、冷水鱼14个特色农产品产区”的“五带十四区”的特色 农产品区域格局,西藏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一条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

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业特色产业体系建立。到2014年,全区累计扶持和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 家,其中国家级8家,自治区级16家、地市级77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达21.2亿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8.6%,带动农牧户6.1万户、 20多万人,解决当地农牧民就业1.2万人。全区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29家,形成了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基地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发展局面。

“公司成立后,18名当地群众实现了成功就业,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山南地区隆子县加玉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发展效益良好,“这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农牧民经济收益的稳步增加,援藏工作功不可没。

在日喀则市昂仁县桑桑镇,通过山东省援建干部的招商引资,一座现代化的酥油产业园已经有不少客商入驻。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小镇逐渐形成了以酥油茶为主,涵盖皮毛、乳制品交易的特色产业平台。

农牧业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全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收13.15亿元,受益群众达175.6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305元,人均增收748元,年均增幅达24.5%,为促进全区农牧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规模经营、订单经营、专业经营、统一经营等新观念深入人心,农牧业产业化经 营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并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天蓝蓝、水清清,云飘摇、鸟恣意。高原风光惹人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让农牧民群众心头暖意融融,更加坚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发展看非公

——“政策高地”成就“价值洼地”,西藏正在成为充满希望、充满商机、充满活力的极具价值的投资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西藏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正是非公经济的壮大和崛起。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给西藏科学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新希望 集团、科创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等国内数百家企业纷纷“抢滩登陆”西藏,千亿大单纷纷投向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西藏,这个昔日的不毛之 地,正逐步成为企业逐财生利的“价值洼地”。

1997年创办的西藏珠穆朗玛(集团)有限公司,在短短十多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旅游开发、文化传媒、工程建设、矿产开发、金融信托、商业地产、餐饮 娱乐等西藏大型综合性民营龙头企业……作为西藏民营企业的佼佼者,西藏珠穆朗玛(集团)有限公司的成长之路,折射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历程,折射出非公经济发展中的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理念。

为增加发展的内在推动力,2011年,自治区召开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大会,提出了“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 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和“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等一系列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雪域高原成为全国为数 不多的政策高地,吸引着全国各地企业的眼球。

在西藏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依然是重点,也是亮点。放宽准入、平等对待、扩张总量、提升规模、消除所有制偏见、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障碍……各项利好政策激励着我区非公经济快马加鞭走向春天。

两个数字可以说明非公经济发展的成绩:一是从2011年到2014年,西藏非公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强,2014年全区非公经济所上缴的税收占自治区税收总 额的93%;二是非公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上的贡献逐年攀升,2014年西藏非公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占全区新增就业岗位的近80%。

青稞酒、酥油茶、哈达,都是西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西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近年来,一批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打破了市场瓶颈。在拉萨 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藏天佑德青稞酒业在短短两年的建设投产中,年平均销售完成2.7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实现税金4200万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员 107人。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简政放权。去年以来,自治区出台了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试点“三证合一”“先 照后证”等制度。下放登记权限,除上市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公司外,其他企业可就近到辖区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清除了影响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绊脚石”, 充分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和市场创新活力。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简政放权、削减审批、降低门槛的政策落地,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808户,注册资本56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59%和163.8%。雪域高原正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新机遇。

西藏市场主体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第一产业户数和第二产业户数分别占全区市场主体比重的5.3%、10.83%,第三产业户数为15774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比重的83.87%。

数字见证成长,繁华述说变迁。走在拉萨街头,你会惊诧于这个日光城的商贸活力:专卖店、连锁店、特色店大店小店鳞次栉比,家电、珠宝、服装、小吃各种商品 琳琅满目。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流熙熙攘攘,“人气”依然火旺……事实告诉我们,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完成了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从“配角” 到“主角”的嬗变,无论规模,还是数量;无论税收,还是就业,非公经济早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新常态,新征程。万里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区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