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3 23:5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图为当地群众经过狮泉河镇文化广场。 记者 温凯 摄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那是海拔4260米的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与她悠悠相依的是那条名叫狮泉河的江河的润养。
夜晚的灯光亮了,扑闪、扑闪,似那夜空里的星,眨着眼。
白昼里的人声醒了,袅袅、袅袅,似那空灵的莺歌,轻轻唱。
那哪是高原的城哟,依稀是天上朦胧的街市。
然而,那浅浅天河里的轰隆隆,倒分明是天上新城崛起的声响。
鳞次栉比的建筑、四通八达的道路、快速腾飞的经济自不必说,在这座现代化新城崛起的历程里,总有些不得不挣脱的苦、痛与泪,也总有些甜到心窝的喜、乐与笑,碾碎了揉进高原新城前进的步伐里,值得记载。
游牧与城居的“双城记”
狮泉河畔原本是一片荒凉的红柳滩。偶有牧民前来放牧。
1966年,阿里地区行政公署从噶尔昆沙迁来此地,开山辟地搞建设。1988年,噶尔县政府也搬迁至此,政府所在地就被命名为:狮泉河镇。
于是,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年轻是狮泉河镇的色彩,色彩里包罗万象。
这座城市最迷人的色彩由游牧和定居的完美交融而绘就。
狮泉河镇党委副书记索朗平措告诉记者这样一段往事:狮泉河镇成立之初,走惯了大山、大河的牧民要变成城里人,扔下手里的羊鞭,拘谨地拿起笤帚、抹布,这一 变化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些“怯场”。甚至还有些老人受不了水泥砖瓦房和玻璃窗里的“憋屈”,拿出原本已收起的帐篷,熟练地搭在屋外,盘腿往草甸上一坐: 终于舒服了!
新城崛起的步伐太快,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踉跄着有些跟不上。
狮泉河镇给了她的居民两个选择:愿意定居在城里的留下,不愿意定居的可以去草场放牧。
只不过,无论是去还是留,城里都有一处他们的安居房。
于是,在这个现代化的城镇里,开始有了游牧与城居的“双城”生活。
加木村就是狮泉河镇典型的城牧结合村。次仁白姆是加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加木村有一栋20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房内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 应俱全。在不逊于内地小城的现代生活里,她忙碌地接着电话,有条不紊地处理村里大小事务。但是,她还有另一种生活。在放牧点,她和牧民们一起赶牛、放羊, 坐在草地上煮酥油茶,任草原上习习的风鼓起藏袍。
这些年,虽然草场面积在不断缩小,但如今狮泉河镇可利用草场面积依然有66万亩,有50多户居民过着游牧与城居相结合的生活。
“现在,放牧的人越来越少了。下一步我们想通过搞合作社放牧的方式,解放劳动力,让更多群众融入到现代化城镇生活里来。”狮泉河镇党委书记张鹏年憧憬着。
低保户与“藏西中心城”的纠葛
选择在城市定居当一名城里人,狮泉河镇居民心里“苦”啊!
“没有牧场,他们就没了牲畜收入、也没有草场生态补贴。当一个纯纯粹粹的城里人吧,他们又没有一技之长。钱怎么来?日子怎么过?”噶尔县委常务副书记王伟在狮泉河镇藏布居委会驻村一年,村情民意看在眼里。
2007年,狮泉河镇的居民不足5000人,就有500户靠国家低保生活。没有生活奔头的居民今天拿上低保金,晚上就能去酒吧、朗玛厅花个一干二净,打架、盗窃时有发生,社会治安状况堪忧。
“等、靠、要”是初期定居城镇居民的想法。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噶尔县领导层开始酝酿县城的新发展,狮泉河镇被定位为:藏西中心重镇。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要把狮泉河镇打造为阿里地区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物资中转站。”王伟说,一个成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还得具有经济辐射作用,要以狮泉河镇为中心,辐射周边3县4乡的发展,再逐步建立起阿里七县发展网络。
城市要发展,人是第一因素,人的思想观念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找门路、铺路子、搞培训是狮泉河镇这些年的重要“功课”。
争取200万元资金,改良400亩土地,加快推进畜牧业良种工作;改扩建养鸡场,扩大养殖规模;集蔬菜、水果种植,苗木、花卉培育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区初现雏形……
通过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多种形式,狮泉河镇的居民逐步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
尼玛,通过开办养殖场发家致富;
罗珍,通过镇干部为其安排公益性岗位摘掉了低保户帽子;
平措,在县上开了一家玉器店,生意红红火火;
索南,森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头脑灵活,是当地的致富能手;
75岁的格桑如今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坐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他的话语中透着安逸和幸福:“赶上好时候了!”
“红柳滩” 与“沙漠城”的角逐
然而,高原新城同样遭遇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难题,气势磅礴的建设在推进中碰了一鼻子“灰”。
从加木村往东,几里开外就是狮泉河镇著名的红柳湿地公园。这里,是当地人过林卡的最佳去处。“坐在草地上,听风吹过红柳枝的沙沙声,那叫一个美!”在噶尔县卫生服务中心,退休老干部扎西朗杰心中的红柳像一股湿润的氧气掠过心间。
在阿里这样极度缺氧、干燥的地方,红柳林恰似一汪清泉。
狮泉河镇的老人们还记得,过去的红柳滩一眼望不到边,密密麻麻地挡了羊群、掩了人影。随着城市的建设,砍红柳建大楼、伐红柳修工厂,城市化进程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更有老人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许多干部群众家房顶和墙头都堆满了用于引火的红柳根。当红柳林的面积越来越小、遮天蔽日的风沙开始侵袭这座城市时,当地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才骤然迸发出来。这一片红柳林才得以存留。
为了保护好红柳林,狮泉河镇建起了加木村红柳湿地公园。对当地村民来说,他们没有想到,保护这片红柳林竟然还给他们带来了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
加木村村民平措记得,大概是从2003年开始陆续有人来红柳湿地公园过林卡,也有村民尝试着租给他们帐篷、卖些啤酒饮料等。“没想到生意还挺好。”后来,过林卡的人越来越多,做生意的村民也就越来越多。
保护红柳林逐渐成为加木村村民的义务。“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绝不允许砍一颗红柳树。”次仁白姆说,大会的提议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同,并写进了村规民约。为了防止外来人砍伐红柳,加木村又组建了护林队,每天义务巡逻。
2013年,噶尔县举办了第一届“红柳花节”,通过吃旅游饭拓宽了加木村村民的致富门路。“今后我们将继续扩大红柳湿地公园的规模,加大加木村旅游宣传力度,增强当地经济发展后劲和底蕴。”
在这场“红柳滩”与“沙漠城”的角逐里,胜利的是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也是当地群众渐鼓的腰包。(记者 张黎黎 益西加措 毛娜 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