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热巴国家级传承人丹增曲塔——
跃动在雪域高原的“热巴舞者”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9月8号上午举行的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群众游行、彩车展示活动中,热巴鼓方队大放异彩,成为庆祝大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刚登场,欢快的鼓点、清脆的铃声、独特的服装、奔放的舞姿就吸引了在场众人的眼球。当队伍到达主席台前,节奏突然加快,男演员身体离地翻转腾跃,翻转一周脚尖点地时正好踩在一个鼓点上,女演员边打鼓,边将五彩的裙裾舞成一朵朵热烈盛放的花朵,相映成辉,现场一片潮水般的掌声。
看着眼前的一幕,丹增曲塔喜极而泣,“‘热巴’,后继有人啦!” 感慨之余的丹增曲塔向记者娓娓道来“热巴”的前世今生。 盛行琼布丁青的热巴舞蹈,前身是苯教的“巫舞”和“图腾舞”;它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的精髓,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以铃鼓伴奏,融说唱、舞蹈、杂技于一体。“热巴”即意为“破碎如丝的服饰或布衣”或“如穗的发辫”,舞者腰系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舞姿热情奔放。
丁青热巴国家级传承人丹增曲塔介绍,在旧社会,“热巴”是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故也被称为“东方吉普赛舞”。在浪漫的名称背后,是艺人们艰辛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热巴”舞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2006年6月,丁青“热巴”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从此走出神秘的雪域高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16年学习,学出纯熟舞技
丁青素有“中国热巴艺术之源”的美称。热巴流派有三种,其中色扎乡的多琼热巴舞姿优美、粗犷豪放、旋律动听,故而深受欢迎。丹增曲塔老人就是这一流派的传承人。
丹增曲塔,1947年出生于丁青县色扎乡卡通村的一个农奴“差巴”家庭,妈妈在丁青驿站支差,为来往的马帮卸货、烧茶和煮饭,一天忙到晚,他从小给地主家打杂跑腿,维持生计。丹增曲塔12岁时,西藏民主改革给村子和全家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家里9口人分到了18亩地。丹增曲塔也进入沙岗学校学习,尽管那时没有课本和纸笔,他还是满心欢喜地学习了藏文,农奴子女上学在旧西藏根本无法想象。
当时的课程比较轻松,课余时间他迷上了舞蹈。每隔一两天,他就去亲戚次成家学跳热巴舞。那时热巴舞是村里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人们在节假日跳,修寺庙打墙时也跳,据说跳了热巴,打好的墙不会倒。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农闲时和假日里,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尽情地舞蹈,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用热巴表达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离开学校后,丹增曲塔就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跟着亲戚学习舞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达16年的学舞,他的舞技越来越纯熟了。他也更多地了解到热巴的历史,他的热巴老师是次成,次成的老师是加达,加达的老师是四郎贡布……师承最早能上推到17世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多琼热巴创始人扎嘎司·多琼,传说他神力无比,有一次到边坝演出时,在路上有一群野狗疯狂地冲到艺人面前,扎嘎司随手抓了一块石头大喝一声,野狗仓皇而逃,手中所握的石头竟然被握出了五个手印。
丹增曲塔介绍,多琼热巴没有音乐伴奏,只用鼓铃敲出鼓点,一般是男人摇铃,女人敲鼓,跳法花样也更繁多,有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两人翻滚,三人叠罗汉等等。70年代后,传统热巴不但被继承下去,而且还有所创新。在舞蹈方面吸收弦子、锅庄等舞蹈元素,音乐方面也增加了乐器伴奏,歌唱方面在独唱、二重唱的基础上增加了合唱,使之更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演出一鸣惊人,荣誉纷至沓来
1973年开始,丹增曲塔学成出师,开始带徒弟,并负责乡里跳舞、教练等工作。当时,政府对热巴艺术的支持力度加大,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排练场所。1975年,县里要组织丁青热巴演出队去地区参加比赛,色扎乡每个村都挑选出舞跳的最好的村民,一共20多人进行排练,次成和丹增曲塔都在其中,次成还要负责编舞,在县里他们练了一个多月舞,然后去昌都参赛。
在昌都,一共有13个县的演出队参赛,丹增曲塔在台下看着其他县的表演,都觉得没有丁青好,自信心顿时增强。轮到他们出场了,他们跳的是一种带刀的热巴,演员们手持藏刀,舞姿热情奔放,一亮相就把全场震惊了,连在场专家都没见过这种舞蹈。成绩出来,丁青热巴果然拿到了第一名,每人都得到了一面锦旗,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后来。地区艺术团还专门派人到丁青去学习他们的舞蹈。
在那之后,一直到2004年,丹增曲塔每年都要带队去昌都参加各种比赛,要去部队、乡村进行巡回演出,每次都大受欢迎。特别是布查村,一听说演出队要来,全村男女老少一个不差地都来观看,还拿出各类美食来招待演员们。90年代以后,尽管电影、DVD、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开始普及,但人们仍然喜爱热巴,学热巴,跳热巴,甚至几岁的小孩子也跟着跳。
2006年,丁青热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丹增曲塔第一次领到了地区发放的2400元钱补贴,这是国家对他传承热巴艺术的奖励。这让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个跳热巴的艺人,政府却给了他这么大的鼓励。2007年是2400元,2008年、2009年是2500元,2010年、2011年是5000元,2012年是8000元,2013年是1万元。这些年国家给的补贴已经涨了4倍多。
把热巴传承下去是最重要的事
从1973年到现在,丹增曲塔已经从事了40多年丁青热巴的演出编舞、人才培养工作了,乡艺术团的40多人都是他的弟子,县艺术团也有8名演员是他教出来的。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已有十几年不跳了,但还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乡里组织演出队,他免费当老师,丁青县举办热巴艺术节,每年都少不了他忙前忙后的身影。
丹增曲塔的家里有一件珍藏的宝贝,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他总要拿出来展示一下。这是国家文化部2008年颁发给他的一件水晶认证雕塑,上面刻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青热巴)代表性传承人”字样。老人感慨地说,跳了一辈子热巴,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高荣誉,既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热巴艺术的认可。
丹增曲塔拿到这沉甸甸的证书,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温暖,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担。他说,国家下了这么大的力气来传承和发展热巴艺术,加上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学热巴、看热巴的热情高了,作为老艺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我有这个信心和热情来担负起这个责任。
从那以后,丹增曲塔不仅开始教儿子次仁达措跳热巴,也教他兄弟的女儿跳热巴,他们都进入了艺术团。就连小孙女也在家庭的影响下学起了热巴,经常在家里给大人们表演,稚嫩的舞姿常把全家逗得哈哈大笑。在村里,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热巴,他就不惜花时间教授和指点。
丁青是我市重要的虫草产区,产量大、品质好,享誉全区。当地群众从采挖虫草中获得了极大的收益。但是,教热巴、学热巴、跳热巴会耽误很多工夫,虽然在时间上努力避免“撞车”,但对采挖虫草、农牧业生产多少还是有些影响。丹增曲塔对影响收入却不以为然,他说钱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做对热巴艺术有意义的事,他要一直教人们跳热巴直到跳不动为止。
记者手记:
给民族特色艺术更多温暖关爱
看到丹增曲塔和他的弟子跳舞,总能被那热情质朴的热巴舞蹈所吸引,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一种真实、厚重的美。这种美,超越时空,飞越历史,穿越千年,回荡在灵魂的最深处。以丁青热巴为代表的民族特色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和奇葩,需要用温情和善意好好呵护,加以传承,大力弘扬。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如果能够像习总书记嘱托的那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让更多优秀文化艺术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传承保护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时代的强音,产生出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丁青热巴发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本身就是群众的生活样式和情感表达。而发展文艺事业,不能脱离人民这个源头活水,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就是在守护群众的精神家园。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增强凝聚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带着关怀和温情,把丁青热巴这支民族特色舞蹈跳得更加刚劲潇洒。